急性白血病诊断:基于疾病原理的医疗科普
急性白血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发病迅速且病情复杂,常常给患者和家 庭带来沉重的打击。本文将从急性白血病的疾病原理出发,详细阐述其诊断过程,帮助公众 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急性白血病的疾病原理
急性白血病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负责生成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然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造血干细胞发生了恶性克隆性增殖,产 生了大量异常的白血病细胞。这些白血病细胞失去了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在骨髓内无序增 殖,并逐渐取代正常的造血细胞,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
急性白血病细胞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功能异常,无法有效履行正常的免疫和造血功能。它们 还会侵犯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贫血、出血、感染、肝脾肿大、淋 巴结肿大等。此外,急性白血病细胞还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进一步干扰正常的造血过程, 加剧病情恶化。
二、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流程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 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以下是急性白血病诊断的主要步骤:
1. 临床表现与体格检查
急性白血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贫血、出血、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等。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黏膜是否有出 血点或瘀斑,触摸淋巴结和肝脾是否有肿大等。同时,还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发 热、乏力、消瘦等症状,以及是否有白血病家族史等。
2.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急性白血病诊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流式细
胞仪免疫分型检测、基因检测等。
- 血常规:通过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是否 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白细胞数量通常会显著增多,但多数为异常的白 血病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则可能减少。
- 骨髓穿刺及活检:这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关键步骤。通过穿刺针穿入骨髓腔,抽取少 量骨髓液进行涂片染色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骨髓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变化。在急性白血 病患者中,骨髓中会有大量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增生,且这些细胞形态异常,核分裂象增多。
- 流式细胞仪免疫分型检测:利用流式细胞仪对骨髓中的细胞进行免疫标记检测,可以
进一步确认白血病细胞的类型和分化程度。
-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患者基因中的特定突变或异常表达,有助于确定白血病的分子分
型,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 B 超、CT 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 可以观察患者肝、脾、淋巴结等器官是否肿大,以及是否有胸腔积液、腹水等全身症状。这 些检查不仅可以辅助诊断急性白血病,还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三、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意义
急性白血病的及时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通过全面的诊断流程,医生可 以明确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将 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因此,一旦出现疑似急性白血病的症状,患者 应及时就医并接受全面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总结与展望
急性白血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诊断过程复杂且需要多学科协作。通过综 合运用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可以实现对急性白血病 的及时准确诊断。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也在不断提高。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有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被开发出来,为急性白 血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同时,我们也呼吁公众加强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和了解,提高健康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吴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