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为何被誉为“万癌之王”
在癌症的众多类型中,胰腺癌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高致死率以及治疗难度,常被冠以“万 癌之王”的称号。本文将从胰腺癌的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挑战等多个方 面,深入探讨这一恶性疾病为何如此令人畏惧。
一、胰腺癌的发病原理
胰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或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尚未有单一明 确的因素被证实为唯一原因。然而,多项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 括吸烟、饮酒、高脂饮食、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某些慢性疾病等。
1. 吸烟与饮酒:长期吸烟是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导 致基因突变,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同样,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对胰腺造成损害,增加患癌 几率。酒精进入人体后转化为乙醛,对细胞造成损伤,促进胰腺癌的发生。
2. 高脂饮食: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与胰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高脂饮食会导致胆汁 分泌增多,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胰液,长期以往可能诱发胰腺炎,进而增加胰腺癌的风险。
3. 遗传因素:胰腺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遗传因素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 位。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胰腺癌的易感性,这些基因通常会在家族中遗传。
4.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石棉、苯并芘等,也可能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这些物质可导致 DNA 损伤,促进肿瘤细胞的生成和扩散。
5. 慢性疾病: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胰腺癌的发病也存在一定关联。慢性炎症 的长期刺激可能促进胰腺细胞的恶性转化,而糖尿病则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等途径 增加胰腺癌的风险。
二、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其典型症状包括:
1. 腹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多表现为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的绞痛,可阵发性 或持续性加重,并向腰背部放射。
2. 黄疸:胰头癌患者由于肿瘤压迫胆总管,常出现黄疸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 皮肤瘙痒等。
3. 体重减轻:胰腺癌患者常出现迅速而显著的体重减轻,晚期常伴有恶病质。
4. 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脂肪泻和高 血糖症状。
三、胰腺癌的诊断方法
由于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且位置深在,诊断较为困难。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
1. 影像学检查:如 CT、MRI、PET-CT 等,可显示胰腺部位的占位性病变,评估肿瘤的大小、 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 CA19-9 等,虽然其特异性不高,但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监测病情 进展和治疗效果。
3. 病理学检查:通过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等方式获取胰腺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是确 诊胰腺癌的金标准。
四、胰腺癌的治疗挑战
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万癌之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治疗难度极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手术切除率低:由于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 即使能进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率也较高。
2. 对放化疗不敏感:胰腺癌对传统的放疗和化疗敏感性较低,治疗效果有限。尽管近年来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疗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疗效仍不理想。
3. 预后差:胰腺癌患者的总体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极低。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 者,其五年生存率也不超过 20%。
综上所述,胰腺癌之所以被誉为“万癌之王”,是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隐匿的起病过程、 多样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上的巨大挑战共同决定的。因此,提高公众对胰腺癌的认识,加强 早期筛查和诊断,以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曹健飞
常宁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