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揭秘其发病机制与诊疗新视角
在复杂的血液肿瘤领域,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作为一种低度恶性
的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多变的临床表现吸引着医学界的广泛关
注。本文将深入解析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探讨其诊断要点,并介绍当前治疗策略的
新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实用的参考信息。
发病机制初探
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层面的异常,主要包括遗传学改变、免疫微环境失衡及
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调控。在遗传学层面,FL 细胞常表现出多种染色体异常,如 t(14;18)
易位,这一标志性改变导致 BCL2 基因过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成为 FL 发生发展的
关键驱动因素之一。此外,其他染色体异常如 t(3;14)、t(18;22)等也偶见于 FL 患者中,
进一步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异质性。
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在 FL 发展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肿瘤微环境中,T 细胞、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与 FL 细胞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有利于肿瘤生长的免疫逃逸机制。
特别是 Treg 细胞(调节性 T 细胞)的增多,能够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 FL 的进展。
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也是 FL 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NFκB、PI3K/AKT/mTOR 等信号
通路在 FL 细胞中被异常激活,促进了细胞的增殖、生存和迁移。这些通路的异常调控不
仅为 FL 的发生提供了分子基础,也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诊断要点解析
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依赖于综合临床信息、病理学检查及免疫表型分析。临床上,患者常
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分
患者可能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 B 症状。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 FL 的金标准。通过淋巴结活检戒穿刺取样,观察瘤细胞形态学特征,
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识别出典型的 FL 细胞,即中心细胞(小淋巴细胞)和中心母细胞
(大淋巴细胞)混合存在的滤泡状结构。同旪,免疫表型分析显示 FL 细胞表达 CD19、
CD20、CD22 等 B 细胞标志,且 BCL2 蛋白常呈阳性表达。
治疗策略新进展
针对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包括观察等待、化疗、免疫治
疗、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模式。
观察等待:对于低危、无症状的 FL 患者,可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避免过早干预带来的潜在风险。
化疗:传统化疗方案如 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
在 FL 治疗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适用于疾病进展迅速戒伴有症状的患者。然而,由于
FL 的惰性特征,化疗的毒性反应需仔细权衡。
免疫治疗: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兴起,PD1/PDL1 抑制剂在 FL 治疗中的探索也在进
行中,虽然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为 FL 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靶向治疗:针对 BCL2 过表达及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的靶向药物,如维奈托克
(Venetoclax)、依鲁替尼(Ibrutinib)等,在 FL 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药物通过精准打击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实现了对 FL 的有效控制。
结语
滤泡性淋巴瘤作为一种低度恶性的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遗
传学改变、免疫微环境失衡及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等多个层面。通过综合临床信息、病理学
检查及免疫表型分析,可实现对 FL 的准确诊断。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个体化治疗方案,灵活运用观察等待、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以期达到
最佳的治疗效果。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型治疗药物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
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光明。
邹浪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