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科普:了解原理,守护健康
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给 女性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将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症状表现、诊断方 法及预防措施等方面,为大家带来一篇全面的医疗科普文章。
一、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癌起源于子宫内膜层,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多项研究表明,雌激素的持续 刺激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雌激素在子宫内膜中的异常累积,会促使子宫内膜细胞 过度增殖,进而发生癌变。此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重 要危险因素,它们可能通过影响雌激素的代谢和水平,间接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二、高危因素
1. 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可分泌大量雌激素,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2. 糖尿病与高血压:这两种疾病常与肥胖并存,形成“子宫内膜癌综合征”,显著增加患 病风险。 3. 不孕不育与晚育:不排卵或排卵障碍导致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易发生癌变。 4. 遗传因素:有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家族遗传病史者,患病风险较高。 5. 外源性雌激素:长期使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三、症状表现
1. 不规则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或绝经期前后不规则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 2. 阴道排液:初期可能仅有少量血性白带,后期发生感染时可排出大量恶臭的脓血样液体。 3. 疼痛:晚期癌肿累及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时,可引起下腹痛、腰骶部疼痛等症状。 4. 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发热、恶病质等全身衰竭表现。
四、诊断方法
1. 妇科检查:通过触诊检查子宫大小、形态及有无肿块。 2. B 超检查:了解肿瘤在子宫内的位置、大小及浸润程度。 3. 诊断性刮宫: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活检,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可靠方法。 4. 宫腔镜检查:可直观观察宫腔内的病变情况,必要时可同时进行活检。
五、预防措施
1.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2. 积极治疗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控制病情发展。 3. 避免滥用雌激素: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 4. 定期妇科检查:特别是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5.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均衡饮食等,都有助于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
病风险。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但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高危因素、 症状表现及诊断方法,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守护自己的健 康。
刘寨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