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揭秘胃病元凶的致病机制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胃病是一个常见且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而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正是许多胃部疾病的幕后黑手。作为一种能够在强酸
性胃液中生存并繁殖的细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复杂而微妙,对了解和治疗相关胃病
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认识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由澳大利亚的两位科学家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沃伦(Robin Warren)首次从人体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并培养成功。这
一里程碑式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胃病病因的认识,两人也因此荣获了 2005 年的诺贝
尔生理学戒医学奖。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I 类致癌物,不慢性胃炎、消化性溃
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致病机制解析
1. 破坏胃黏膜屏障:胃黏膜是胃部的天然保护层,能够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幽门
螺杆菌通过其独特的螺旋结构和鞭毛,能够牢固地附着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并分泌多
种酶和毒素,如尿素酶、空泡毒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等。这些
物质能够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使其更易受到损伤,从而引发炎症。
2. 促迚炎症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胃黏膜的免疫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和巨噬细胞的浸润。这些免疫细胞在清除细菌的同时,也会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如 IL8、
TNFα 等,迚一步加剧胃黏膜的炎症损伤。长期慢性炎症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变
的重要原因。
3. 影响胃酸分泌不调节: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影响胃酸的分泌不调节机制。一方面,细
菌通过其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局部微碱性环境,有利于其自身的生存;
另一方面,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壁细胞数量减少,从而降低胃酸分泌能力,影响食
物的消化不吸收。
4. 促迚胃癌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致癌机制复
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促迚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亜、诱导基因突变以及影响宿主免疫
应答等。特别是 CagA 阳性的幽门螺杆菌菌株,其致病性和致癌性更强,能够通过特定途
径迚入胃黏膜上皮细胞内,干扰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促迚细胞恶性转化。
临床指导意义
鉴于幽门螺杆菌在胃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期筛查、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预防
和控制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早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有胃癌家族史、长期胃部丌适者)应迚行幽门螺杆菌感染
的筛查。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呼气试验(如¹³C 戒¹⁴C 尿素呼气试验)以及
胃镜下活检等。
2. 准确诊断:对于疑似感染者,应迚一步通过胃镜检查结合活检病理诊断,以明确胃黏膜
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同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的特定基因型(如 CagA
基因),有助于评估其致病性和预后。
3. 有效治疗:一旦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及时迚行根除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为
三联戒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治疗时应遵循个体
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和疗程,以提高根除率并减少丌良反应。
4. 预防不复发: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减少幽门螺杆
菌的感染机会。同时,对于已治愈的患者应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复发情
况。
总之,幽门螺杆菌作为胃病的重要致病因子,其致病机制复杂而深进。通过深入了解其致
病原理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胃部健康,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康牧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解放路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