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探秘骨髓造血功能的衰竭性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性综合征。这种疾病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贫 血、出血和感染三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再障的原理知识出发,为您 全面解析这一疾病。
一、定义与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顾名思义,是指骨髓的造血功能发生了障碍,导致全血细胞(红细胞、白 细胞、血小板)生成不足。正常情况下,骨髓是血细胞生成的主要场所,但在再障患者中, 这一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使得外周血中的血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二、发病机制
再障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多种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主要包 括:
1. 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易固定于富含脂肪的组织,特别是骨 髓中,通过其代谢产物抑制造血祖细胞的 DNA 和 RNA 合成,损害染色体,从而导致造血功 能障碍。
2. 电离辐射:X 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能够穿过或进入细胞,直接破坏造血干细胞和骨髓 微环境,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辐射暴露可引发再障。
3.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被认为与再障的发病有关。病毒性肝炎 相关性再障是病毒性肝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但具体引起再障的肝炎类型尚未确定。
4. 免疫因素:再障可继发于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在这 些疾病中,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抑制造血干细胞的抗体,提示免疫因素在再障发病中扮演 重要角色。
5. 遗传因素:部分再障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例如,Fanconi 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等遗传性疾病与再障的发病密切相关。
三、临床表现
再障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围绕贫血、出血和感染三大症状展开。贫血表现为头晕、 乏力、面色苍白等;出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皮肤黏膜、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严重 者可出现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感染则常表现为发热、扁桃体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四、诊断方法
再障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常规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显示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基本正常但数量减少,骨髓穿刺 和活检则可见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造血细胞明显减少。
五、治疗策略
再障的治疗目标是恢复骨髓的造血功能,缓解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支持 治疗、药物治疗、输血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支持治疗主要包括预防感染、减少外伤及剧烈运 动等;药物治疗可使用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促进造血;输血治疗可迅速纠正贫血和出 血;对于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复杂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但多种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病密切相关。通过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并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肖音
株洲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