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揭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奥秘

2024-10-14 21:09:33       484次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揭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奥秘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它以其独特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成为了风湿免疫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将从系统 性红斑狼疮的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等方面,为您全面解析这一 疾病。

一、定义与概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在于体 内产生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这些异常物质会攻击和损伤正常的组织器官,导 致广泛而复杂的临床症状。SLE 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但亚洲及黑人人群的患病率较高, 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70/10 万~75/10 万,且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比例约为 10:1,育龄妇 女为发病高峰。

二、发病机制

SLE 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异常等多种 因素密切相关。 1. 遗传因素:临床上常能见到母女或姐妹同患 SLE 的情况,这提示该病具有遗传倾向性。 虽然 SLE 并非典型的遗传病,但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环境因素:紫外线辐射、感染、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避孕药等)以及化学 物质(如染发剂、纹眉剂等)均可能诱发或加重 SLE。特别是紫外线辐射,它能破坏皮肤细 胞,激发体内免疫反应,从而促进 SLE 的发生。 3. 免疫异常:SLE 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自身组织抗原,形 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关节、肾脏等组织器官,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此外,患 者体内的淋巴细胞过度活跃,进一步加剧了免疫紊乱。

三、症状表现

SLE 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几乎可以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 1. 全身症状:大多数患者在疾病活动期会出现发热、疲倦、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非特异性症状。 2. 皮肤与黏膜表现:8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皮疹,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蝶形红斑,它对 称分布于双侧面颊和鼻梁,边缘清楚,略微隆起。此外,还可能出现盘状红斑、指掌部和甲 周红斑、脱发、口腔溃疡等皮肤黏膜损害。 3. 关节与肌肉症状:9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关节痛和关节炎,常为对称性多关节疼痛和肿胀。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肌痛、肌无力和肌炎。 4. 肾脏表现:几乎所有 SLE 患者都会出现肾脏受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 高血压乃至肾衰竭。 5. 心血管表现:患者常出现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约 10%的患者有心肌损害。此外,还可能 发生冠状动脉受累和心律失常。 6. 肺部表现:SLE 可引起肺间质病变,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合并弥漫

性肺泡出血,病情凶险。 7. 神经系统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癫痫、狼疮性头痛、脑血管病变等;外周神 经系统受累则可出现吉兰巴雷综合症、自主神经病等。 8. 消化系统表现: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可并 发急腹症如胰腺炎、肠坏死等。 9. 血液系统表现:活动性 SLE 患者常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血液学改变。

四、诊断方法

SLE 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 尿常规、肝肾功能、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 dsDNA 抗体等)等。影像学检查如 X 线、CT、MRI 等可用于评估内脏器官的受累情况。

五、治疗策略

SLE 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活动、减少脏器损害、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 1. 一般治疗:包括心理治疗、休息与活动管理、预防感染等。患者应保持乐观情绪,避免 过度劳累和感染。 2. 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症治疗。对于高血压、 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合并症也应给予相应治疗。 3.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是 SLE 的主要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在诱导缓解期 使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可联合使用以更好地控制 病情。对于病情危重或治疗困难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 疗方法。

总之,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症 状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轻患者的 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

刘建林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胜茹

下一篇肺癌治疗新进展:精准医疗引领下的个性化方案
上一篇非 MSI-H 肿瘤免疫疗法新突破:精准治疗时代的曙光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