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深入解析与医疗科普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为一种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而引发的出血性疾病,其复杂的 病理机制与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使得许多患者对其充满疑惑与不安。本文将从疾病的原理、症 状表现、治疗方法及日常护理等多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旨在帮助患 者及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疾病原理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核心在于血小板的数量或功能异常。血小板是血液中负责止血的重要成 分,它们能够迅速粘附在受损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栓子,进而促进血液凝固,防止出血。 然而,当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或功能受损时,机体的止血能力将大幅下降,从而导致皮肤、 黏膜甚至内脏的出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两大类: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TTP)。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与免疫机制异常有关,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而 TTP 则是一种罕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内广泛血小板血 栓形成为特征,常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症状、肾损害和发热等五联征。
二、症状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症状多样,主要包括出血倾向、神经系统异常、微血管病性溶血及 肾功能损害等。
1. 出血倾向: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直观的表现。患者可出现皮肤及黏膜瘀点、紫癜、瘀 斑,外伤后出血不易止住。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为常见。病情严重时,可 出现广泛、严重的皮肤黏膜、内脏及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2. 神经系统异常:在 TTP 患者中尤为明显,可表现为头痛、意识紊乱、淡漠、失语、惊厥、 视力障碍、谵妄和偏瘫等症状。这些神经精神症状往往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的脑组织缺 血缺氧有关。
3. 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这是红细胞在微血管内被破坏后 释放的血红蛋白所致。
4. 肾功能损害: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等表现,严重者可发生急 性肾功能衰竭。
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发热、脾肿大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病情可能正在恶化, 需及时就医。
三、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辅助治疗。
1.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主要用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
体产生,减少血小板破坏。
- 丙种球蛋白:通过封闭巨噬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和吞噬。 - 血小板输注:在紧急情况下,如颅内出血或急性内脏大出血时,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但需同时给予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长春新碱等,用于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新型药物:如利妥昔单抗、艾曲波帕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为治疗难治性或慢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提供了新的选择。
2. 手术治疗:腹腔镜脾切除术适用于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尤其是内科治疗效果不 佳且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3. 其他治疗:如血浆置换,通过置换出被吸附抗体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进行性破坏。
四、日常护理与预防
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而言,日常护理与预防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 过度劳累;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麻疹、水 痘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的疾病;饮食上应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避免辛辣、硬食及 粗纤维食物;保持皮肤卫生,避免划伤皮肤引起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 就医。
总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复杂的出血性疾病,其治疗需综合考虑病情、年龄、身体状 况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与日常护理,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与了解,以便在遇到相关症状时能够及时就医并寻求专 业帮助。
胡嘉升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