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揭开肾脏疾病的神秘面纱
膜性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肾脏病理类型,其发病原理复杂且独特,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 威胁。本文将从膜性肾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为您全面解析这 一疾病。
一、膜性肾病的定义
膜性肾病,顾名思义,是指患者肾小球基底膜上出现异常病变的一种肾脏疾病。具体来说, 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沉积,导致基底膜增厚,进而引发一系列肾脏功能损害 的疾病。这种病理改变不仅影响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还可能导致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 肿及高脂血症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介导作用密切相关。当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会产生针 对自身组织的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肾脏中,这些免疫复合 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上,引发基底膜的炎症反应和增厚。随着基底膜的不断增厚,其滤过 功能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形成蛋白尿。同时,由于蛋白质的丢失,血液中 白蛋白水平降低,进而引发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等临床表现。
三、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最典型的是肾病综合征。具体包括:
1. 大量蛋白尿:患者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常超过 3.5 克,甚至 更高。 2. 低蛋白血症:由于蛋白质的大量丢失,血液中白蛋白水平降低,严重时甚至低于 30 克/ 升。 3. 水肿: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水 肿可出现在双下肢、全身甚至胸腹腔等部位。 4. 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刺激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多,导致血脂水平升高。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镜下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四、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法
膜性肾病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一般来说,治疗方法包括:
1.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低盐低脂饮食、预防感染等。 2. 对症治疗:针对水肿、高血压等症状给予相应治疗,如使用利尿剂、降压药等。 3.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进 行治疗。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
4. 抗凝治疗:膜性肾病患者易形成血栓栓塞并发症,因此需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总之,膜性肾病是一种复杂的肾脏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介导作用密切相关。通过早期诊 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庆根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