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MN)疾病原理与医疗科普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简称 MN)是一种常见的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其 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 方式,向公众普及 MN 的疾病原理及相关知识。
一、膜性肾病的定义与临床表现 膜性肾病是引起儿童和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变之一,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 10%,在 成人肾病综合征中的比例更是高达 25%左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即尿液中蛋白质含 量异常增高,这通常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大分子蛋白质漏出所致。
二、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膜性肾病中,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侧会出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这些复合物主要由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这些免疫复合物会激活补体系统,引发一系列炎症 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和损伤。 2.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膜性肾病的发生与 T 细胞和 B 细胞的异常活化密切相关。T 细胞通 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 B 细胞活化,产生针对肾小球基底膜成分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与抗 原结合后,进一步激活补体系统和炎症细胞,加剧肾小球的损伤。 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膜性肾病的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 会增加个体患膜性肾病的风险。这些基因变异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个体更容易 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病。
三、膜性肾病的分类与治疗 膜性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 MN 和继发性 MN 两种类型。原发性 MN 是指与任何潜在因 果关系和可识别的全身性疾病、感染或药物暴露无关的膜性肾病,主要治疗方案为免疫抑制 治疗。而继发性 MN 则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等系统性疾病相关,治疗时需针对原 发病因进行干预。 近年来,随着对 MN 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例如,抗 CD20 单抗利 妥昔单抗已成为治疗 MN 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利妥昔单抗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奥法妥木 单抗等新型药物也展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结语
膜性肾病作为一种复杂的免疫介导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通过深入了解 其疾病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同时,对 于患者而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定期体检等也是预防膜性肾病复发的重要措 施。
梁建亮
佛山市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