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了解其表现与原理的医疗科普
引言
膜性肾病,作为肾小球肾炎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名称源自病理形态学的观察,主要特征在于 肾小球的基底膜与足细胞之间沉积了免疫复合物,进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和病理改变。本 文将从膜性肾病的病理原理出发,详细阐述其常见临床表现,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
膜性肾病的病理原理
膜性肾病的核心在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这些复合物由抗体与抗原结合而成,它们错误地沉 积在肾小球的基底膜与足细胞之间,导致局部发生炎症反应。随着炎症的进展,基底膜会逐 渐增厚,进而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使得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得以 通过尿液排出,形成蛋白尿,这是膜性肾病最显著的临床表现之一。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1. 大量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蛋白质大量漏出,患者的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常 超过 3.5 克,甚至更高。尿液因此变得浑浊,表面常覆盖一层厚厚的泡沫,且这些泡沫长时 间不消散。
2. 低蛋白血症:随着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血中的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当血白蛋白 水平低于 30g/L 时,即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不仅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还容 易引发水肿等并发症。
3. 水肿:低蛋白血症使得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水 肿可发生于双下肢、全身,严重时甚至可出现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和肺水肿等。
4. 脂代谢紊乱:在低蛋白血症的刺激下,肝脏会加速合成蛋白质,同时也可能合成过多的 脂蛋白,导致脂代谢紊乱,表现为高脂血症。
5.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镜下血尿(尿液中红细胞增多但肉眼不可见),少数患 者可见肉眼血尿。此外,约 20%-40%的患者伴有高血压,部分患者起病时肾功能正常,但随 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
并发症与预防
膜性肾病患者易发生血栓及栓塞并发症,如下肢静脉血栓、肾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其发生 率高达 10%至 60%。因此,预防血栓形成对于膜性肾病患者至关重要。当白蛋白水平低于 30g/L 时,应开始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若白蛋白低于 20g/L,则需采用低分 子肝素或华法林等抗凝治疗。
结论
膜性肾病作为一种复杂的肾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严重,包括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水肿、脂代谢紊乱等。了解这些临床表现有助于患者及时就诊并接受针对性治疗。同时,预 防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对于膜性肾病患者而言,定期随 访、合理用药及生活方式调整都是不可或缺的。
项世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