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即化学疗法,作为癌症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药物来针对性地破坏癌细胞的生长机制或直接导致其死亡。尽管这种疗法对于遏制肿瘤进展、提高生存率有着显著效果,然而,其治疗原理决定了它在消灭恶性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正常细胞产生影响,由此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其中,恶心与呕吐是最为普遍且令患者困扰的问题之一。深入理解其发生机制、掌握有效的管理策略,对于优化患者治疗体验、保障化疗计划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一、化疗相关恶心与呕吐的发病机制 恶心与呕吐并非简单的生理反应,而是涉及复杂神经生理过程的多因素现象。在化疗背景下,其主要诱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胃肠道直接刺激 :许多化疗药物对胃肠道黏膜具有直接刺激性,可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异常、分泌功能紊乱,进而诱发恶心与呕吐。这类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胃肠道上皮细胞,或通过增加炎性介质的释放,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加重胃肠道不适。 中枢神经调节失衡 :化疗药物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特定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如血清素(5-HT)、多巴胺、P物质等。其中,5-HT在呕吐中枢的过度激活是化疗相关恶心与呕吐的重要机制。部分化疗药物可直接刺激位于第四脑室底部的触发区(area postrema),该区域对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高度敏感,其激活可触发呕吐反射。 心理因素 :化疗期间,患者可能面临疾病不确定性的焦虑、对治疗副作用的恐惧、对身体改变的认知失调等心理压力,这些情绪波动可进一步加重恶心与呕吐症状。此外,既往恶心与呕吐的经历以及对特定环境(如医院、治疗室)的心理联想,也可能形成条件反射,诱发或加重恶心与呕吐。 二、化疗恶心与呕吐的综合管理策略 针对化疗相关恶心与呕吐的多元病因,临床实践中采用多维度、个体化的综合管理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减轻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选择性化疗药物与给药方案优化 :医生在制定化疗方案时,会充分考虑不同药物对恶心与呕吐的风险等级,优先选用低风险或中风险药物,或采用剂量密集、短疗程的给药方式以降低总体毒副反应。对于高风险药物,可能结合其他辅助措施以强化止吐效果。 预防性药物应用 :预处理性止吐药物的使用是目前预防化疗相关恶心与呕吐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 5-HT3受体拮抗剂 :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等,通过阻断中枢及外周5-HT3受体,有效抑制恶心与呕吐的发生。这类药物常在化疗前半小时至1小时给予,并在化疗当天及随后几天按需维持。 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 :如阿瑞匹坦、福沙匹坦等,专门针对NK-1受体,尤其适用于高度致吐风险的化疗方案。NK-1受体拮抗剂与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止吐效果。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主要用于二线止吐或与上述药物联用,以增强止吐效果,尤其适用于化疗后期或延迟性恶心与呕吐的管理。 支持性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遵循“少量多餐”原则,避免空腹接受化疗。选择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尽量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化疗前后及过程中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缓解胃肠道不适。 休息与活动 :保持充足的休息,合理安排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卧床。轻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改善消化功能。 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参与心理辅导、支持小组或放松训练,学习应对压力、焦虑和恐惧的技巧。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深呼吸练习、催眠等方法有助于调整心理状态,减轻恶心与呕吐症状。 个体化治疗与调整治疗方案 :每位患者对化疗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既往化疗经历、恶心与呕吐的严重程度等因素,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改给药时间、更换药物种类等。此外,对持续或难治性恶心与呕吐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如胃肠道梗阻、电解质紊乱等),或考虑引入新型止吐药物或非药物干预。 三、患者自我管理与医患沟通 恶心与呕吐的管理不仅依赖于医生的专业指导与治疗措施,患者的主动参与与自我管理同样重要。患者应: 记录恶心与呕吐的发作频率、严重程度、诱发因素及缓解方法,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按时服药,遵守医嘱,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积极参与心理疏导,学会运用放松技巧应对化疗期间的压力。 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症状变化,尤其是出现持续性恶心、无法进食、脱水、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总之,化疗期间的恶心与呕吐虽为常见副作用,但通过精准的药物选择、科学的用药策略、全面的生活方式调整及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患者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些症状,确保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提升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医患之间的紧密沟通与协作至关重要,共同致力于实现最大化疗效与最小化不适的目标。 郑育涛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