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的众多诊断手段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以其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而备受推崇。CT扫描通过X射线穿透人体,再由探测器接收穿透后的射线,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生成图像,从而帮助医生观察到病变的细节。然而,由于CT扫描涉及到X射线的使用,人们普遍关心一个问题:拍CT真的会致癌吗?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X射线的性质。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介于紫外线和伽马射线之间,具有较高的能量。当X射线穿透人体时,能够与组织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电离效应。电离辐射能够移除原子中的电子,形成带电粒子,这种效应被称为电离。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细胞具有潜在的损伤作用,特别是对细胞的遗传物质——DNA。DNA损伤如果未被及时修复,可能导致细胞功能异常,甚至引发癌变。 然而,医疗诊断中使用的CT扫描剂量是经过严格控制的,远低于能够引起显著健康风险的水平。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建议,公众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应超过1毫西弗特(mSv),而医疗工作者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应超过20毫西弗特。实际上,一次常规的CT扫描剂量通常在2-10毫西弗特之间,远低于ICRP的建议值。 医疗专业人员在进行CT扫描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背景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仔细权衡扫描的益处与潜在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CT扫描所带来的益处,如准确诊断疾病、指导治疗等,远远超过了其潜在的致癌风险。例如,在脑出血、肺栓塞等紧急情况下,及时进行CT扫描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为了进一步降低CT扫描的辐射剂量,医疗设备制造商和监管机构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现代CT扫描仪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自动曝光控制(AEC)和迭代重建算法(IR)。AEC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型和扫描部位自动调整X射线的剂量,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IR算法则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所需的X射线剂量。 值得注意的是,CT扫描的致癌风险与个体的年龄、性别、遗传背景以及接受扫描的次数和频率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对辐射更为敏感。研究表明,儿童接受CT扫描后,患癌风险的增加幅度可能高于成年人。因此,在为儿童和青少年选择CT扫描时,医生会更加谨慎,尽量选择辐射剂量更低的替代检查方法,如超声或核磁共振成像(MRI)。 此外,患者在进行CT扫描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辐射剂量。例如,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扫描;在扫描前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扫描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在扫描过程中,配合医生和技术人员的指导,确保扫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之,CT扫描确实使用了电离辐射,理论上存在增加患癌风险的可能性。然而,在医疗诊断中,CT扫描的剂量是严格控制的,其带来的健康风险远低于疾病本身的风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权衡利弊,确保患者受益大于风险。公众应当信任医疗专业人员的判断,并在必要时接受CT扫描,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同时,医疗界也在不断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降低CT扫描的辐射剂量,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刘东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