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原理 CLL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免疫微环境和信号通路等多层面异常。染色体异常如13q缺失、11q缺失、17p缺失等是CLL常见的遗传标志,这些异常影响疾病的预后,并可能与特定信号通路激活有关。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失调可能导致B淋巴细胞成熟受阻,促进CLL发展。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状态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监视功能,促进CLL细胞存活和增殖。 诊断 CLL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遗传学检测。 临床表现:症状多样,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出现乏力、反复感染、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等。淋巴结肿大是常见体征,通常首先出现在颈部。 血液检查: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小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骨髓检查:骨髓活检是重要手段,观察淋巴细胞在骨髓中的浸润情况。 免疫表型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标志物,如CD5、CD19、CD23,鉴别CLL细胞。 遗传学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测序检测遗传学异常,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治疗 CLL治疗需考虑患者年龄、健康状况、疾病分期和遗传学特征。 观察等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定期检查,疾病进展或症状加重时治疗。 化学治疗:传统化疗药物如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发挥重要作用,但副作用较大。 靶向治疗: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抑制B细胞受体信号传导,PI3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新型靶向药物显示良好疗效。 免疫治疗:抗CD52单克隆抗体如阿来替珠单抗特异性杀死CLL细胞,疗效和安全性不断优化。 造血干细胞移植:年轻且适合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潜在治愈机会。 新进展 新型靶向药物:如BCL-2抑制剂,通过抑制CLL细胞抗凋亡机制,显示良好疗效和安全性。 免疫治疗优化:改进单克隆抗体结构和给药方案,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免疫治疗策略显示潜力。 个体化治疗:基于患者遗传学特征和疾病状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风险。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和治疗取得显著进步,新诊断技术和治疗策略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前景。CLL治疗面临挑战,需进一步临床和基础研究克服。随着对CLL发病机制深入理解,将开发更多治疗手段和策略,满足不同患者需求。 方志刚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