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机制 心包炎的病理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渗出期、纤维化期和吸收期。急性心包炎早期,心包内膜下炎症细胞浸润,导致心包液生成,形成心包积液。心包液的生成是心包炎病理变化的关键,它不仅指示炎症程度,还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病情进展时,心包腔内液体增多,可能压迫心脏,导致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紧急临床情况,需立即处理以防心脏功能受损。纤维化期,心包开始纤维化,可能限制心脏运动,造成心包缩窄。吸收期时,炎症和渗出物被吸收,心包功能逐渐恢复。 临床症状 急性心包炎的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发热、全身不适和呼吸困难。胸痛通常为尖锐性,随深呼吸加剧,因为心包炎症增加心包内膜对心脏运动的敏感性。胸痛的性质因人而异,可能表现为胸骨后的压迫感或尖锐刺痛。发热和全身不适是全身炎症反应的一部分,显示机体对炎症的免疫反应。心包积液迅速积聚可能导致心包填塞,表现为心动过速、低血压和颈静脉怒张。颈静脉怒张是心包填塞的典型体征,指示心脏泵血功能受限。 诊断方法 诊断急性心包炎需综合多种检查。首先,医生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心包摩擦音,这是心包炎症导致的心包腔内液体与心包膜摩擦产生的声音。心包摩擦音是重要的临床体征,通常在心包炎早期出现,随炎症消退而消失。心电图(ECG)检查可显示心包炎特有的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反映心包炎症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胸部X线和超声心动图(ECHO)有助于评估心包积液量和心脏功能。超声心动图是无创检查,直观显示心包积液分布和心脏收缩功能,对评估心包炎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方案 急性心包炎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病毒性心包炎通常采用对症治疗,包括休息、止痛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以减轻炎症和缓解症状。若心包积液导致心包填塞,可能需心包穿刺术引流积液,减轻心脏压力。心包穿刺术是微创手术,通过穿刺针抽取心包腔内积液,迅速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细菌性心包炎需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选择抗生素。若心包炎反复发作或心包积液持续存在,可能需心包切除术,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心包解除心脏压迫,恢复心脏功能。 总结 急性心包炎可能严重影响心脏功能。了解其病理机制和临床症状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适当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心脏功能。然而,对于病因不明或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需进一步评估和治疗。此外,预防急性心包炎也很重要,包括避免感染、控制自身免疫疾病和定期体检。通过综合管理,可有效降低急性心包炎发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张青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