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诊疗现状

2024-10-06 14:01:08       671次阅读

一、胃癌的病理机制 胃癌起始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不规律饮食习惯、高盐、高脂饮食、腌制食品摄入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均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胃黏膜上生存的细菌,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为胃癌发生提供病理基础。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是非感染人群的2-6倍。 1.2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携带易感基因的家族性胃癌或遗传性胃癌综合征患者,胃癌风险显著升高。家族史是评估胃癌风险的重要因素。 1.3 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 环境因素,如土壤和水源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经常食用腌制食品、熏制食品等,均可能增加胃癌风险。吸烟和酗酒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二、胃癌的临床表现 胃癌早期症状较为隐蔽,常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导致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时,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黑便等较明显症状。晚期胃癌可能引起严重上腹痛、呕吐、吞咽困难,甚至远处转移,影响其他器官功能。 2.1 早期症状 早期胃癌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轻微上腹痛等,这些症状与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相似,容易被忽视。 2.2 中晚期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胃癌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黑便等较明显症状。黑便通常由胃出血引起,是胃癌进展的重要信号。晚期胃癌还可能出现严重上腹痛、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 三、胃癌的诊断方法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发现早期胃癌,并进行活组织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胃部CT、MRI、PET-CT等,有助于评估胃癌分期和有无远处转移。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检测,为胃癌诊断提供辅助信息。 3.1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发现可疑病变,并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3.2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胃部CT、MRI、PET-CT等,可以提供胃癌的形态、大小、侵犯范围等信息,有助于评估胃癌分期和有无远处转移。 3.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检测,为胃癌诊断提供辅助信息。但需注意,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不能单独用于胃癌诊断。 四、胃癌的治疗方法 胃癌的治疗策略取决于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及意愿。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全胃切除和部分胃切除。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前景。 4.1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早期胃癌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虽可减轻症状,但常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4.2 化疗 化疗是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化疗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辅助化疗可减少复发风险。 4.3 放疗 放疗可作为胃癌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局部晚期胃癌,放疗可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 4.4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胃癌治疗的新兴手段。靶向治疗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任瑞美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

下一篇免疫联合放疗治疗策略
上一篇肺部有癌手脚先知,手脚出现哪种改变需警惕?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