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癌(ICC)概况 ICC是胆管癌的一种,占所有肝脏原发肿瘤的10-20%,并且其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ICC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表现为消瘦、黄疸、腹痛和肝脏肿大,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ICC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但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五年生存率仅为5-15%。 FGFR2基因及其在ICC中的作用 FGFR2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在ICC中,FGFR2基因可发生基因融合、扩增或突变,导致FGFR2蛋白过表达和持续性激活,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FGFR2基因改变在ICC中的发生率高达10-20%,使得FGFR2成为ICC治疗的潜在靶点。 FGFR2靶向治疗策略 小分子抑制剂 :FGFR2的小分子抑制剂通过竞争性结合F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其下游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目前,已有多个FGFR2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BGJ398、AZD4547等,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ADC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组成,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FGFR2阳性的肿瘤细胞,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释放细胞毒性药物,杀伤肿瘤细胞。ADC具有靶向性强、副作用小的优点,是FGFR2靶向治疗的重要方向。 免疫治疗 :FGFR2的改变可导致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影响免疫细胞的浸润和功能。通过FGFR2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能提高ICC的治疗效果。 FGFR2靶向治疗的临床进展 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证实FGFR2靶向治疗在ICC中的有效性。例如,一项针对FGFR2融合阳性ICC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中,BGJ398治疗的客观缓解率达到23.1%,疾病控制率达到86.2%。此外,FGFR2抑制剂的耐受性良好,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压、疲劳和腹泻等,但大多数为轻至中度,易于管理。 结语 FGFR2靶向治疗为IC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药的不断涌现,相信未来ICC的治疗将取得更大的突破,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蔡艳青 荣成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