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易位是BCR-ABL融合蛋白形成的基础。在CML中,约90%的病例中可观察到9号和22号染色体的相互易位,导致BCR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与ABL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融合,形成费城染色体。费城染色体的出现是CML的分子标志,也是诊断CML的重要依据之一。 BCR-ABL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酪氨酸激酶在正常情况下参与细胞信号传导,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BCR-ABL融合蛋白中,激酶活性的持续激活导致细胞内信号传导异常,激活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如Ras/Raf/MEK/ERK和PI3K/Akt/mTOR等,这是白血病细胞不受控制增殖的主要原因。此外,BCR-ABL融合蛋白还可能通过影响造血微环境、免疫调节等方式促进白血病的发展。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是针对BCR-ABL融合蛋白的靶向治疗药物,通过与融合蛋白的活性位点竞争性结合,抑制其激酶活性,从而阻断异常信号传导。TKIs已成为CML治疗的基石,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在使用TKIs进行治疗时,需关注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考虑基因型、年龄、伴随疾病及药物代谢特征等因素。BCR-ABL融合蛋白的抑制通常需要长期用药,治疗初期TKIs能迅速减少白血病细胞数量,但为维持病情稳定,需持续用药。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监测,包括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液细胞计数、BCR-ABL基因定量等,以评估药物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TKIs的副作用通常较传统化疗药物轻,但仍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皮疹、水肿、心脏毒性、肝脏毒性等,需密切监测患者状况并在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干预措施。部分患者在长期使用TKIs后可能出现耐药性,可能需要更换其他TKIs或采取其他治疗策略,如造血干细胞移植。 除TKIs外,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等也是BCR-ABL融合蛋白阳性白血病的治疗策略。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潜在的治愈性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年轻、高风险的患者。免疫治疗,如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T细胞使其特异性识别和杀死白血病细胞,为耐药或复发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BCR-ABL融合蛋白是CML等疾病的关键治疗靶点。通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科学家们已开发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策略。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遵循规范化治疗原则,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邢志华 山西省汾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