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抗的制备原理基于对B淋巴细胞的筛选与克隆。B淋巴细胞在接触抗原后,能够分化成产生特定抗体的浆细胞。但自然产生的抗体通常具有多克隆性,即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只能识别一种抗原。为了获得特异性强、数量充足的单一抗体,科研人员采用杂交瘤技术,将能够产生特定抗体的B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些杂交瘤细胞既继承了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又拥有骨髓瘤细胞的无限增殖特性,从而实现高效生产单一特异性抗体。 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中,单抗的应用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法之一。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以上。单抗药物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扩散:单抗能够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阻断其生长信号,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例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能够特异性结合到CD20分子,该分子在大多数B细胞淋巴瘤表面高表达。利妥昔单抗与CD20结合后,通过诱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等机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增强免疫系统的识别与清除:单抗能够作为“生物导弹”,将免疫系统的杀伤效应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引导至肿瘤细胞。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免疫逃逸,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某些单抗能够触发肿瘤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即凋亡,从而减少肿瘤细胞的数量。例如,赫赛汀(Trastuzumab)能够特异性结合到HER2分子,该分子在某些乳腺癌细胞表面过表达。赫赛汀与HER2结合后,通过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在合理用药方面,单抗的应用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体重、年龄和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等因素,来决定单抗的剂量和疗程。此外,单抗治疗可能会伴随一些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发热、皮疹、输液反应、血液学毒性等,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并及时向医师反馈。 值得注意的是,单抗治疗虽然效果显著,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这种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对单抗药物产生耐受性,或者因为个体差异而无法从治疗中获益。此外,单抗治疗的费用相对较高,也限制了其在部分患者中的应用。因此,医师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过程中,单抗药物的应用是近年来的一大进步。通过精确打击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单抗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然而,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单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会有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林艳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