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日益普遍的当下,心脏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患者对于心脏支架的寿命、适用范围以及如何维护存在诸多疑问。本文旨在从专业角度出发,详细解释心脏支架的相关知识,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并合理使用心脏支架。 冠心病,也称为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供血不足的疾病。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肌肉氧气和营养的血管,当这些血管因粥样硬化而狭窄或阻塞时,心脏的血供就会受到影响,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问题。心脏支架植入术,通过在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内植入一个小型网状金属管,以物理方式扩张血管,恢复血液流动,从而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脏支架主要分为两大类: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 DES)和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 BMS)。药物洗脱支架的表面涂有抗增殖药物,能够在支架植入后缓慢释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过度增生,从而减少血管再狭窄的风险。相比之下,裸金属支架没有药物涂层,其再狭窄率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 心脏支架的“寿命”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理论上,支架一旦植入体内,就会永久存在。但是,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支架植入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支架的再狭窄率也受到患者的生活习惯、合并症、药物治疗依从性等因素的影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增加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支架可能因血管内皮细胞的过度增生而发生再狭窄,导致支架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再次进行介入治疗,如植入新的支架或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因此,心脏支架的“有效寿命”并非固定的,它与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治疗管理密切相关。 心脏支架的使用并非没有风险。支架植入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也可能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血管炎症等长期问题。因此,患者在考虑心脏支架植入时,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长期的健康管理。 心脏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心脏功能和支架的状况。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对于预防冠心病的进展和支架的长期效果同样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戒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控制血压和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都会加速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的风险。 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心脏功能检查和支架状况的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服药依从性: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指导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其他相关药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总之,心脏支架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段,但其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长期的健康管理,以保障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冠心病的进展和支架的长期效果同样至关重要。通过综合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患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心脏支架的使用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刘伟 榆林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