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其发病率虽然不高,但由于病变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且病情进展迅速,预后通常较差。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因其针对性强、副作用较小等优点,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作为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成为胆管癌治疗的新兴靶点。 FGFR是一组跨膜蛋白,包括FGFR1、FGFR2、FGFR3和FGFR4四种亚型,它们通过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结合来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在胆管癌中,FGFR的异常激活通常与基因突变、扩增或过表达有关,这会导致肿瘤细胞的无序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 FGFR基因突变在胆管癌中的发生率约为10%-20%,这些突变多发生在FGFR2基因上,如S249C、P253R和K660N等。具有FGFR突变的胆管癌患者往往对化疗和放疗的响应较差,预后也较为不良。因此,针对FGFR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改善这部分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目前,针对FGFR的靶向治疗主要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和单克隆抗体。小分子TKIs通过与FGFR的ATP结合位点竞争性结合,从而抑制其磷酸化和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已上市或在临床试验中的FGFR抑制剂包括厄洛替尼、阿帕替尼、尼达尼布等。这些药物在部分FGFR突变的胆管癌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和副作用。 单克隆抗体则通过特异性结合FGFR,阻断其与FGFs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目前,针对FGFR的单克隆抗体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如Bemarituzumab等。这些抗体药物在初步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除了直接靶向FGFR的药物外,一些针对FGFR下游信号通路的药物也在胆管癌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力。如MEK抑制剂曲美替尼、ERK抑制剂维莫非尼等,它们通过抑制FGFR下游的RAS/RAF/MEK/ERK信号通路,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综上所述,FGFR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FGFR的分子靶向治疗为FGFR突变的胆管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目前的治疗策略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耐药性、副作用等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FGFR在胆管癌中的分子机制,开发更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并探索联合治疗策略,以期为胆管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张乐蒙 湖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