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科学应用 肝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尤其在我国,乙肝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将抗病毒治疗科学、有效地融入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抗病毒治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临床提供实际指导。 一、抗病毒治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性 HBV的持续感染不仅是肝癌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HBV的复制,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进而减少终末期肝病事件(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的发生,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对于已确诊的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还能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二、抗病毒治疗在肝癌不同治疗阶段的应用 术前抗病毒治疗 对于拟行手术切除或肝移植的肝癌患者,术前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通过提前降低患者体内的HBV DNA水平,可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同时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根据《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及《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推荐在术前尽早启动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酯(TDF)等强效高耐药屏障药物治疗,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时肝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术后抗病毒治疗 术后抗病毒治疗是预防肝癌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的复发率,尤其是远期复发率。对于术后HBV DNA仍为阳性的患者,应继续给予抗病毒治疗,直至HBV DNA降至不可检测水平。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及HBV DNA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毒再激活。 介入治疗期间的抗病毒治疗 对于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RFA)等介入治疗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同样重要。介入治疗可能导致HBV再激活,增加肝功能损害的风险。因此,在治疗前应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并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密切监测HBV DNA水平,以预防病毒再激活。 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期间的抗病毒治疗 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均可能对肝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加之HBV感染本身对肝脏的损害,使得这部分患者更易出现肝功能异常。因此,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应给予抗病毒治疗,以减轻肝脏负担,保护肝功能。对于接受抗PD1/PDL1等免疫治疗的患者,同样需要关注HBV再激活的风险,并适时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优化 药物选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两大类。NAs类药物如ETV、TDF等具有强效、低耐药性的特点,是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NAs治疗,以进一步提高抗病毒疗效,降低复发风险。 治疗方案优化 抗病毒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例如,对于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选择对肝脏负担较小的药物;对于病毒载量较高的患者,应尽快将病毒降至不可检测水平;对于出现耐药或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此外,还应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确保抗病毒治疗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四、综合治疗的协同效应 肝癌的综合治疗强调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治疗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治疗作用。例如,在手术切除前后给予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在介入治疗、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期间给予抗病毒治疗,可以保护肝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在免疫治疗过程中给予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HBV再激活的风险,提高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 五、结论 抗病毒治疗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地应用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癌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药物特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患者教育和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是确保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关键。 王晓刚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