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疗新视角:精准介入,选择之道 在医学领域,肝癌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往往需综合考虑病情分期、患者身体状况及治疗资源的可及性。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肝癌的介入治疗以其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成为众多患者和医生的新选择。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癌介入治疗的方式选择,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实际指导意义。 一、认识肝癌介入治疗 肝癌介入治疗,顾名思义,是通过非手术手段,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肝癌病灶进行直接治疗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冷冻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各有特色,能够针对不同病情、不同部位的肝癌病灶实施精准治疗。 二、介入治疗方式的精准选择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 TACE是肝癌介入治疗的经典方法,适用于不宜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通过导管选择性地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既阻断了肿瘤的血供,又使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高浓度聚集,从而达到双重治疗作用。TACE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创伤小,恢复快。 射频消融(RFA)与微波消融(MWA) 对于直径小于或等于5cm的单发或多发肝癌结节,RFA和MWA是理想的局部消融治疗手段。两者均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相比之下,MWA加热效率更高,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更小,适用于更大范围的肿瘤消融。这些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合肝功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冷冻消融 冷冻消融通过超低温快速冷冻和缓慢复温过程,使肿瘤细胞破裂死亡,同时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该技术对靠近大血管或胆管的肿瘤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避免热消融可能导致的血管损伤和胆瘘。然而,其操作复杂度和设备要求相对较高。 放射性粒子植入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常规介入治疗效果不佳的肝癌患者,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通过将放射性碘125粒子直接植入肿瘤内部,实现持续低剂量照射,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该方法创伤小,对周围组织损伤轻,尤其适用于晚期肝癌患者的姑息治疗。 三、临床指导意义 个体化治疗方案 肝癌介入治疗的选择应坚持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肝功能状况、肿瘤大小及位置、治疗意愿及经济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医生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 肝癌的介入治疗往往涉及影像学、介入放射学、肿瘤学、肝胆外科等多个学科。因此,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至关重要。 密切随访与评估 介入治疗后,患者应定期接受影像学复查和肝功能检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医生需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 肝癌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痛苦。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肝癌介入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肝癌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精准选择介入治疗方式,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和多学科协作模式,我们可以为肝癌患者提供更加高效、安全、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助力他们重获健康。 范清琪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