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术后气胸成因及防治策略 在探讨肺部微创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气胸现象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气胸这一病理状态的本质及其与微创手术之间的关联。气胸,简而言之,是指胸膜腔内积聚了异常量的气体,导致肺脏被压缩,进而影响呼吸功能。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肺部微创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在肺部疾病的治疗中日益普及。然而,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微创术后气胸便是其中之一,了解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微创术后气胸的成因 手术操作因素:肺部微创手术虽然切口小,但对术者的操作技巧和精准度要求极高。手术过程中,若不慎损伤肺组织、胸膜或肺血管,均可能导致气体泄漏至胸膜腔,形成气胸。此外,手术器械的使用、缝合技术的差异以及术后胸腔引流管的管理不当,也是气胸发生的潜在原因。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年龄、体质、肺部基础疾病状况等均可影响术后气胸的发生率。例如,老年患者肺组织弹性下降,愈合能力减弱,更易发生漏气;长期吸烟或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其肺部结构已发生改变,术后恢复更为困难,气胸风险相应增加。 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可进一步加剧肺部损伤,促使气胸的发生。感染可导致肺组织坏死、支气管胸膜瘘等,从而增加胸膜腔内的气体来源;而肺不张则可能使肺脏无法充分膨胀,压迫周围健康肺组织,影响气体交换。 二、微创术后气胸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微创术后气胸患者表现为突发性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伴有胸痛、刺激性干咳等症状。查体时,可见患侧胸廓饱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叩诊呈鼓音。通过胸部X线或CT检查,可明确诊断并评估气胸的严重程度。 三、微创术后气胸的防治策略 术前评估与准备: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肺部基础疾病及手术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对于高风险患者,术前可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如戒烟、肺功能锻炼等,以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术后恢复能力。 术中精细操作:术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对肺组织和胸膜的损伤。术中应仔细缝合每一处切口,确保无漏气点。同时,合理使用手术器械,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术后密切监测: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气胸等并发症。对于疑似气胸的患者,应迅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根据气胸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对于少量气胸且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吸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待气体自行吸收。对于中量至大量气胸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则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以迅速排出胸膜腔内的气体,缓解压迫症状。对于难治性气胸或伴有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术后气胸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和咳嗽排痰技巧,以促进肺部复张和痰液排出。同时,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微创术后气胸是肺部微创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成因复杂多样,需从术前、术中和术后多个环节进行综合防治。通过加强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和术后密切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气胸的发生率并提高其治疗效果。同时,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也是预防和治疗气胸的重要措施之一。 杨盼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