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治疗的新希望 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领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作为一种创新的微创治疗手段,正逐步成为早期胃癌患者的新选择。该技术不仅以其高效、低创的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上的可能性。本文将深入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及术后护理,以期为医患双方提供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 一、技术原理与优势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在内镜直视下,通过向黏膜下层注射液体形成水垫,使黏膜层与肌层分离,进而使用专用器械逐层剥离并切除病变黏膜层的技术。这一过程不仅保证了病变组织的完整切除,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周围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相比传统手术,ESD具有显著的优势: 创伤小:仅通过自然腔道进行,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大切口,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和术后恢复时间。 切除彻底:能够完整切除直径大于2厘米甚至达到10厘米的病灶,减少了肿瘤残留的风险。 保留功能:保留了胃部的容积和运动功能,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美观性好:体表无疤痕,满足了患者对美观的需求。 二、适应症与术前评估 ESD适用于早期胃癌、食管癌及部分结肠癌患者,特别是那些无淋巴结转移风险、分化良好、侵犯深度较浅的病例。根据最新的研究指南,ESD的适应症已扩大至包括直径小于3厘米、无溃疡或溃疡直径小于3厘米的黏膜内癌,以及部分侵犯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然而,对于较大的肿瘤、侵犯肌层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仍需考虑传统的胃切除手术。 在决定实施ESD之前,医生需对患者的术前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此外,患者的身体状况、心肺功能及凝血功能等也是重要的评估因素。 三、操作步骤与关键技术 ESD的操作过程复杂且精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主要步骤包括: 标记病灶:使用针形切开刀在病灶边缘进行标记,以确定切除范围。 黏膜下注射:在病灶周围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加靛胭脂和肾上腺素等液体,形成水垫以便于剥离。 切开黏膜: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切开黏膜层。 剥离病变:使用钩形电刀或IT刀在黏膜下层进行逐层剥离,直至完全切除病变组织。 创面处理:切除病灶后,对创面进行止血和缝合处理,以确保创面的愈合。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具备丰富的内镜操作和外科经验,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特别是术中出血,是ESD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需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止血。 四、术后护理与康复 ESD术后,患者需接受严格的护理和康复指导。首先,术后需禁食禁水48小时,并卧床休息以减少活动对创面的刺激。48小时后,可逐渐进食流质食物,并逐渐增加饮食的量和种类。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在康复期间,患者还需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生素、制酸药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治疗,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恢复。 此外,患者还需定期复查胃镜和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肿瘤切除效果及有无复发或转移的情况。对于部分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还需接受化疗或放疗等辅助治疗。 五、总结与展望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早期胃癌治疗的一种创新手段,以其微创、高效、低创的优势为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该技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要求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随着内镜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和完善,ESD在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同时,我们也期待通过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优化ESD的操作流程和术后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孟珅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