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基础知识:从疾病原理到医疗科普 胃癌,作为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癌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生物学、环境、遗传、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将从胃癌的病理生理基础出发,结合医疗知识,为公众普及胃癌的相关知识,旨在提高公众对胃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一、胃癌的病理生理基础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首先,胃黏膜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增殖失控,进而形成肿瘤。这些致癌因素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长期的精神压力等。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Hp通过分泌的黏附素和毒性物质,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慢性炎症,进而促进细胞癌变。长期Hp感染可导致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最终发展为胃癌。 2. 遗传因素:胃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家族中有胃癌病史的人患病风险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基因中的易感位点有关,使得这些人群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更易发生胃癌。 3. 环境因素:胃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例如,我国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较高,可能与这些地区的高盐饮食、腌制食品摄入过多有关。 4.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过热、过冷、过硬及高盐食物,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都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5. 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从而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二、胃癌的临床表现 胃癌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和消瘦、呕血、黑便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胃炎、胃溃疡等良性疾病相似,因此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疗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1. 上腹部疼痛:80%以上的胃癌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可能逐渐加重或间歇发作。 2. 消化不良:约1/3的患者会出现胃部闷胀、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反酸等症状。 3. 体重减轻和消瘦: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但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和疲倦无力。 4. 呕血、黑便: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肿瘤出血,引起呕血、黑便等症状。 5. 其他症状:如弥漫性腹痛、腰背部疼痛、黄疸、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三、胃癌的诊断与治疗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病理活检、肿瘤标志物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其中,胃镜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通过胃镜检查,医生可以直观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取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胃癌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术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对于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有望获得长期生存。对于中晚期患者,则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胃癌的预防与筛查 胃癌的预防应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改善饮食习惯、避免高危因素暴露、积极治疗胃病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此外,定期进行胃癌筛查也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途径。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超过45岁、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患有胃病等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总之,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通过了解胃癌的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与筛查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胃癌,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对于已经确诊的胃癌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争取早日康复。 谭志军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