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内瘘血栓的预防:科学管理与自我护理 血液透析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作为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血管通路,其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内瘘血栓的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不仅影响透析效率,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本文将从内瘘血栓的形成原理出发,探讨其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内瘘血栓的形成原理 内瘘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首先,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体内的血液动力学发生变化,特别是超滤量的增加会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进而影响内瘘处的自然血流量。当内瘘血流量减少时,血液在血管内的流速降低,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 其次,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患者,其血液粘稠度增加,血管内皮损伤风险升高,血小板易于聚集,进一步促进了血栓形成。此外,内瘘手术本身也可能导致血管损伤,若术后护理不当,如包扎过紧、压迫时间过长等,均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内瘘血栓的预防策略 1. 控制基础疾病 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脂质代谢紊乱导致的高脂血症和血液粘稠度增加。 血脂控制: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药物治疗,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聚集的风险。 2. 血压管理 稳定血压:透析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导致内瘘血流量不稳定。 合理调整透析方案:根据患者的体重、血压和肾功能情况,合理设置透析时间、超滤量等参数,以减少有效血容量的急剧变化。 3. 穿刺与护理 制定合适的穿刺计划:避免在内瘘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损伤。穿刺时应选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操作,确保穿刺准确、迅速。 术后护理: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时间不宜过长,力度以不出血且能触及震颤为宜。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进行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等操作,以免加重血管负担。 4. 自我监测与观察 日常触诊与听诊:患者应养成每日触诊内瘘震颤情况的习惯,必要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内瘘杂音。震颤减弱或杂音消失可能是血栓形成的信号,应立即就医。 注意体重变化: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干体重的3%-5%以内,避免超滤过多导致低血压和血栓形成。 5.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低盐饮食有助于减少口渴和水分的摄入,控制体重增长。同时,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健康。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加排汗量,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 避免刺激因素:如寒冷、疼痛、压迫等刺激因素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内瘘血流。因此,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压迫内瘘侧肢体。 6. 定期复查与随访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动静脉内瘘血管超声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内瘘附壁血栓、血管狭窄等并发症。 遵医嘱用药:对于存在高凝状态的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三、结语 内瘘血栓的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自我护理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其发生。患者及家属应充分了解内瘘血栓的形成原理和预防策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共同维护患者的健康。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指导工作,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江磊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