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的分类与原理科普

2024-10-11 11:39:01       773次阅读

膜性肾病的分类与原理科普 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并伴有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肾脏疾病。根据其发病原因,膜性肾病主要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本文将从疾病原理出发,对这两类膜性肾病进行科普介绍。 特发性膜性肾病 特发性膜性肾病,顾名思义,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密切相关。PLA2R抗体与肾小球足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会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进而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对足细胞造成损伤,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最终导致蛋白尿的产生。 特发性膜性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40-50岁,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比例约为2:1。该病起病隐袭,水肿会逐渐加重,80%的患者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即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镜下血尿和高血压。 继发性膜性肾病 与特发性膜性肾病不同,继发性膜性肾病有明确的病因,约占膜性肾病的30%。这些病因主要包括: 感染: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及幽门螺杆菌等病原体感染,均可能诱发膜性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桥本病、干燥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损伤肾脏。 肿瘤:各种实体瘤及淋巴瘤均可导致膜性肾病,肿瘤产生的某些物质可能诱发免疫反应,损伤肾脏。 药物及毒物:如青梅安、金、汞等重金属,以及非甾体类消炎药和卡托普利等药物,也可能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 继发性膜性肾病的症状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相似,但患者往往有明确的原发病史。因此,在治疗时,除了针对膜性肾病本身的治疗外,还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治疗与预防 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非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非免疫抑制剂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降低尿蛋白水平以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s)类药物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则常采用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联合烷化剂如环磷酰胺或苯丁酸氮芥进行治疗。 在预防方面,建议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尽早进行排查,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等。同时,注意避免长期暴露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以减少膜性肾病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膜性肾病是一种复杂的肾脏疾病,其分类和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下一篇膜性肾病的医疗科普文章
上一篇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管理:科学指南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