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急救技能

2024-11-07 11:36:58       361次阅读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杀手,其突发性和严重性要求公众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急救技能,以及如何在等待专业医疗救援到来之前,为患者提供初步的生命支持。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心血管疾病涉及心脏和血管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心力衰竭等。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导致心肌缺血乃至坏死。中风则分为缺血性(血栓堵塞血管)和出血性(血管破裂)两种,均可迅速造成大脑损伤。这两种情况都极其危急,及时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心脏病发作的急救识别症状: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压迫感、紧缩感)、呼吸困难、冷汗、恶心、极度疲乏或不适,尤其是上述症状突然出现或加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群(如女性、老年人)可能仅表现出非典型症状,如胃部不适、晕厥、短气等。立即行动:

1.拨打紧急电话:首先应迅速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中国的120),清楚说明患者状况和地点。

2.让患者平躺:帮助患者平躺在舒适位置,保持安静,避免激动和走动。

3.提供阿司匹林:如果患者无过敏史且医疗人员未禁止,可给予咀嚼一片成人剂量的阿司匹林,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

4.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呼吸和意识状态,准备好向急救人员汇报。

中风的识别与急救FAST原则:快速识别中风的简便方法是FAST原则:

Face(脸):微笑时一侧面部下垂?

Arm(手臂):举起双手时,一侧手臂无力下垂?

Speech(言语):说话是否含糊不清?

Time(时间):发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记下时间并寻求帮助。

急救措施:

•立即呼救:一旦怀疑中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保持稳定:将患者平卧,头部略抬高,保持呼吸道畅通。

•避免喂食和饮水:中风可能导致吞咽困难,喂食或饮水可能引发窒息。

急救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尽管以上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但全面的急救技能(如CPR,即心肺复苏术)在面对心脏骤停等极端情况时更为关键。CPR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AED使用)。通过正规的培训,公众可以学习到正确的操作方法,这不仅能够提升个人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也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提升公众意识与教育普及心血管疾病急救知识,提高公众的应急响应能力,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键。政府、医疗机构和社区应携手合作,定期举办急救培训课程,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传播急救知识,特别是在高风险群体中推广,如老年人、心脏病患者家属等。结语面对心血管疾病的挑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命的守护者。通过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我们不仅能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保护,也能在社会中形成一道有力的安全网。记住,时间就是生命,在紧急情况下,正确的第一反应往往能够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存机会。让我们共同努力,提升急救意识与技能,为构建更加健康、安全的社会贡献力量。

心血管疾病急救技能:

•心血管疾病的全球负担与急救的重要性。

•快速识别与响应在提高生存率中的关键作用。

识别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紧急信号

•心脏病发作:胸痛、气短、冷汗、恶心、左臂不适等。

•中风迹象:FAST原则(Face脸歪斜、Arm手臂无力、Speech言语不清、Time时间紧

迫)。

心脏病发作的现场急救措施

•立即行动:拨打急救电话,同时保持患者冷静。

•提供舒适:松开衣领,让患者坐或卧,保持呼吸通畅。

•硝酸甘油的正确使用(如有医嘱):指导患者舌下含服。

中风的初步处理:

•快速识别:运用FAST原则进行初步判断。

•侧卧位:若患者呕吐或昏迷,轻轻将其转至侧卧,以防窒息。

•避免给予食物或水:等待医疗人员到来。

心肺复苏术(CPR)基础:

•胸外按压:位置、频率、深度的正确掌握。

•人工呼吸:在无呼吸情况下如何进行。

AED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寻找与使用步骤。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更加关注跌倒风险,温柔操作。

•儿童与婴儿:CPR技术的适应性调整。

急救培训与准备

•普及培训:鼓励大众参与急救课程。

•家庭与公共场所:AED的配置与知晓位置。

•个人急救包:随身携带基本急救用品。

社区与政策支持:

•公共宣传:增强大众对心血管疾病急救的认识。

•法律框架:鼓励“好撒玛利亚人法”保护施救者权益。

结论

•心血管疾病急救技能的普及是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

•通过教育与准备,我们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机会。

•每一次正确的急救行动,都是对生命最宝贵的礼物。

赵磊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下一篇PCI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康复指导
上一篇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