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类型B细胞淋巴瘤,它起源于淋巴滤泡中的B细胞。该疾病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有一定比例,其特点是缓慢进展、病程较长。了解其发病机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分子、细胞和免疫等层面,解析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
一、分子层面的发病机制 1. BCL2基因重排:滤泡性淋巴瘤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是t(14;18)(q32;q21)易位,导致BCL2基因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发生重排,使BCL2基因过度表达。BCL2是一种抑制细胞凋亡的蛋白,其过度表达可阻止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CDKN2A基因缺失:部分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可检测到CDKN2A基因缺失。CDKN2A基因编码的p16蛋白是一种抑癌基因,可抑制细胞周期进程。其缺失可导致细胞周期失控,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EZH2基因突变:EZH2是多梳抑制复合体2(PRC2)的组分之一,参与调控基因的表达。在部分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可检测到EZH2基因突变,导致PRC2活性增强,抑制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二、细胞层面的发病机制 1. 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异常:Tfh细胞是滤泡性淋巴瘤微环境中的关键细胞类型之一。研究发现,滤泡性淋巴瘤中的Tfh细胞功能异常,可促进B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促进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
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异常:FDC是滤泡性淋巴瘤微环境中的另一关键细胞类型。研究发现,滤泡性淋巴瘤中的FDC细胞功能异常,可促进B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促进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
三、免疫层面的发病机制 1. 免疫逃逸:滤泡性淋巴瘤细胞可表达多种免疫逃逸分子,如PD-L1、CD47等,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抑制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免疫抑制微环境:滤泡性淋巴瘤微环境中存在多种免疫抑制性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等,它们可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TGF-β等,抑制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综上所述,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涉及分子、细胞和免疫等多个层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深入理解其发病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高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探索更多与滤泡性淋巴瘤发病机制相关的分子、细胞和免疫因素,为滤泡性淋巴瘤的精准诊治提供更多依据。
王军涛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