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式多样,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介入治疗以及新兴的免疫治疗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其中免疫治疗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好的疗效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免疫治疗在带来治疗希望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免疫肝毒性。本文将对免疫肝毒性的概念、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管理措施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肝癌术后患者的护理提供科学指导。
一、免疫肝毒性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免疫肝毒性是指在免疫治疗过程中,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或调节失衡,导致肝脏损伤的一种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然而,在此过程中,免疫细胞可能过度激活,导致肝脏损伤。如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等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攻击正常的肝细胞,引发肝损伤。
免疫调节失衡:免疫治疗可能打破机体原有的免疫平衡状态,导致免疫调节失衡。如调节性T细胞(Treg)在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治疗可能影响其功能,导致免疫调节失衡,进而引发肝损伤。
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免疫治疗可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等。这些细胞因子在调节免疫反应的同时,也可能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肝损伤。
二、免疫肝毒性的临床表现
免疫肝毒性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如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升高。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黄疸、乏力、恶心、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肝衰竭,危及生命。
三、免疫肝毒性的管理措施
密切监测肝功能: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评估免疫肝毒性的可能,并采取相应措施。建议在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如ALT、AST、TBIL等。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出现免疫肝毒性的患者,应根据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轻度肝损伤者可考虑暂停免疫治疗,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中重度肝损伤者则需停用免疫治疗,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保肝、降酶、退黄等。
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对于重度免疫肝毒性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但需注意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如感染、骨髓抑制等,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加强营养支持:免疫肝毒性患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应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如高蛋白、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必要时可静脉输注营养液。同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如硒、锌等,以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心理护理:免疫肝毒性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可采取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总之,免疫肝毒性是肝癌免疫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管理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免疫肝毒性的危害,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免疫肝毒性,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加强自我管理,以降低免疫肝毒性的发生风险。
曾庆磊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