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肺癌以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健康问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肺癌的死亡率位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切除成为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患者的肺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本文将详细介绍肺癌围手术期肺康复训练的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康复指导,以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肺癌概述
肺癌是一种起源于肺部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细胞的起源和生物学特性,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85%,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小细胞肺癌约占15%,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快速进展的特点。手术切除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患者的肺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围手术期康复的重要性
围手术期肺康复是指在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的一系列综合康复措施,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围手术期肺康复训练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运动耐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围手术期肺康复已成为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复训练的原则
个性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肺功能状态及体能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不同患者的肺功能损害程度、手术创伤、并发症风险等因素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也会影响康复计划的制定。
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训练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过早进行高强度训练可能加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负荷,诱发并发症。因此,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训练强度。
全面性原则
:康复训练应涵盖呼吸肌力训练、有氧运动、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多个方面。单一的训练方法难以达到全面康复的效果。综合运用多种康复手段,从不同角度促进患者肺功能和体能的恢复,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
康复训练方法
呼吸肌力训练
:包括腹式呼吸、吹气球、激励式呼吸训练器等,旨在增强呼吸肌力,改善肺通气。呼吸肌力训练可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和肺通气量,减轻呼吸困难症状。腹式呼吸训练可增强膈肌收缩力,提高肺活量;吹气球训练可提高肺泡通气量,改善肺功能;激励式呼吸训练器可提供阻力,锻炼呼吸肌力。
有氧运动
: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提高心肺耐力,增强体能。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肺功能的恢复。此外,有氧运动还能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如穿衣、洗漱、上下楼梯等,旨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训练患者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技能。
康复训练的实施
术前教育
:教育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患者的参与意愿。术前教育可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认识,增强患者的主动性和依从性,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术前训练
:在手术前进行适度的呼吸肌力训练和有氧运动,为术后康复打下基础。术前训练可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体能储备,减轻术后并发症风险,为术后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术后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和床边活动,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加快康复进程。
持续康复
:术后持续进行康复训练,直至患者恢复到术前或接近术前的体能水平。持续康复可巩固前期康复成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体能,改善生活质量。
结论
肺癌围手术期肺康复训练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重要手段。通过遵循个性化、循序渐进和全面性原则,结合呼吸肌力训练、有氧运动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肺功能和体能,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期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此外,肺癌围手术期肺康复训练还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协作。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呼吸科医生、康复科医生、护理人员等应共同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
范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