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弥漫大B淋巴瘤治疗后合并间质性肺炎治疗研究进展

2025-03-10 13:49:41       10次阅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以其侵袭性特点和较高的发病率而备受关注。治疗后,患者可能面临各种并发症,其中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本文旨在综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概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来源于B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快速生长和易扩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DLBCL包括多种亚型,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较大。标准治疗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对于部分患者可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间质性肺炎的发病机制

间质性肺炎是一种以肺泡壁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后,可能因药物毒性、免疫损伤或感染而发生ILD。病理上,ILD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低氧血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后ILD的诊断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出现新发呼吸困难时,需警惕ILD的可能。诊断依据包括: 1. 临床表现:新发或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和低氧血症。 2. 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实变影或纤维化。 3. 肺功能检查:限制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4. 病理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肺活检可见肺泡壁炎症和纤维化。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后ILD的治疗进展

支持治疗:氧疗、机械通气等可改善低氧血症,但不能逆转肺纤维化。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2mg/kg/d,逐渐减量,疗程3-6个月。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ILD。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适用于慢性ILD。

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吡非尼酮等,可减缓肺纤维化进展。

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等,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炎症。

肺移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终末期ILD,可考虑肺移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后ILD的预后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生ILD后,预后较差,病死率可达50%以上。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 1. ILD的严重程度。 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控制情况。 3. 合并感染、心衰等其他并发症。

结语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风险不容忽视。及时识别ILD并给予个体化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ILD的发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谷晓露

沧州市中心医院

下一篇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综合检查策略的重要性
上一篇免疫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最新进展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