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对儿童颌面部发育的影响
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的营养摄入至关重要,还对其颌面部的正常发育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探讨母乳喂养如何促进儿童的鼻呼吸、吞咽功能以及颌面部的健康发育。
一、母乳喂养与鼻呼吸及吞咽功能
母乳喂养有助于儿童形成正常的鼻呼吸和吞咽模式。新生儿在吮吸母乳时,口腔后部的中线处被悬雍垂和会厌部分关闭,而口咽入口的两侧保持开放,允许母乳通过。此时,婴儿将乳头夹在上腭和舌头之间,嘴唇封闭,产生吸力并刺激母乳分泌。由于吞咽时口唇封闭,婴儿必须学会利用鼻子呼吸,从而形成正常的鼻呼吸。
无牙颌的儿童通常表现为舌体向前的婴儿式吞咽,随着上颌牙槽骨和牙齿的发育,逐渐转化为舌体上抬的成人式吞咽。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通过下颌骨的周期运动和舌体上抬,形成口腔内的负压,促进正常吞咽运动的形成。
二、母乳喂养对上颌发育的影响
母乳喂养时,舌肌和鼻呼吸能促进上颌和腭宽度的发育,降低乳后牙反𬌗的风险。母乳喂养时,舌与上腭保持密切贴合,以挤压拉长乳头乳晕复合体。由于泌乳反射是间断的,为了刺激泌乳反射,需要较大的舌肌力量,反复的肌肉刺激对上颌骨发育有积极影响。
同时,母乳喂养时的鼻呼吸方式使气流通过鼻腔,推动鼻底向下,刺激鼻腔的发育。舌部抵在上腭托住乳头,推动腭部口腔面向上,腭部鼻腔侧和口腔侧的反方向力共同作用,使腭部向下向外生长,塑造腭部的形态。
三、母乳喂养对下颌发育的影响
婴儿出生时,下颌骨较小,呈凸面型,关节窝尚未发育。母乳喂养时,下颌需要反复前后运动,刺激下颌骨髁状突软骨的生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下颌大约可增长11毫米。相比之下,奶瓶喂养时,牛奶通过重力流出,降低了婴儿唇舌肌的吮吸功能需求,可能增加口腔不良习惯及尖牙Ⅱ类咬合的风险。
然而,异常的母乳喂养姿势,如平躺喂奶,可能导致下颌长期维持在前伸的位置,增加前牙反𬌗、后牙反𬌗等错𬌗畸形的风险。
结语
母乳喂养对儿童的颌面部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缺乏母乳喂养可能导致儿童吞咽、呼吸功能异常,以及下颌运动和舌位的异常,影响上下颌骨的早期发育。因此,建议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以上,以降低口腔不良习惯及颌骨发育异常的风险。正确的喂养姿势同样重要,以确保婴儿的健康发育。
张敏
安徽省立医院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