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发现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子宫内膜癌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筛查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提高早期发现的可能性。
子宫内膜癌的基本概念
子宫内膜癌是指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根据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可分为I型(雌激素依赖型)和II型(非雌激素依赖型),其中I型较为常见,预后相对较好。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雌激素水平异常:长期雌激素水平过高,可刺激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增加癌变风险。 (2)遗传因素: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BRCA1/2基因突变是重要的遗传易感因素。 (3)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4)生殖内分泌异常:无排卵性月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生殖内分泌疾病可引起子宫内膜异常增生。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异常阴道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等。 (2)阴道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伴有异味。 (3)下腹疼痛:随着肿瘤生长,可引起下腹部胀痛或疼痛。 (4)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
定期筛查是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妇科检查:通过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形态、大小、质地等异常。 (2)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回声等特征,对早期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3)子宫内膜活检: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可明确诊断。 (4)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A125等,可辅助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措施
积极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2)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高脂高糖食物。 (3)适量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4)定期体检,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 (5)对于有遗传易感因素的人群,可考虑遗传咨询和预防性手术。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筛查方法,可提高警惕,及时发现病变,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同时,积极预防,改善生活习惯,也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钟尚谕
德阳市人民医院旌湖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