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管理肺癌免疫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随访与评估

2025-04-15 01:41:01       2次阅读

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存预后。然而,免疫治疗也带来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长期管理,包括随访与评估。

1. 监测与随访的重要性

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定期的随访是至关重要的。随访不仅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至少每6至12周进行一次随访,若接受联合治疗,则需要增加监测频率。随访应至少持续至停药后一年,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一过程中,患者的症状变化、生活质量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都是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炎症标志物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irAEs,如肺炎、肝炎、肾炎等。

2. 暂停给药的考量

当患者出现2级或以上的irAEs时,通常需要暂停ICIs治疗,直至不良反应降至0-1级。例如,对于肺炎、结肠炎、肝炎等,若患者出现2级不良反应,则应暂停给药,直至不良反应减轻。若患者出现3级或4级不良反应,或2级不良反应复发,可能需要考虑永久停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在暂停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激素治疗的应用

在管理irAEs时,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处理肺部毒性等不良反应时。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症状。短期使用激素一般不会对ICIs的疗效产生影响,但具体的剂量和疗程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来说,对于2级irAEs,可使用1-2mg/kg/d的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甲泼尼龙,疗程约为1-2周;对于3-4级irAEs,可使用2-4mg/kg/d的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甲泼尼龙,疗程约为2-4周。在激素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对于严重的irAEs,如重度肺炎、肝炎等,除了激素治疗外,可能还需要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例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这些药物可以进一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症状。但是,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长期管理的必要性

即使在irAEs得到缓解后,患者仍需进行密切的随访和观察,以评估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对于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其随访工作尤为重要,以确保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irAEs的复发,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此外,长期随访还可以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身体功能、情绪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6. 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

除了医生的专业指导外,患者自身的教育和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充分了解免疫治疗的可能不良反应,学会识别irAEs的症状和体征,及时向医生反馈。此外,患者还应学会自我管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理调适等方面,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irAEs的发生。

7. 多学科协作

免疫治疗相关的irAEs涉及多个器官系统,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来共同管理。肿瘤科、呼吸科、消化科、肾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应共同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护理人员、营养师、心理医生等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irAEs,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care and support to patients.

结论

总之,免疫治疗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挑战。专业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严密的监测和随访。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有效地管理肺癌免疫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多学科协作可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提高irAEs的管理效果。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免疫治疗的优势,改善患者的预后。

孙志伟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下一篇子宫内膜癌治疗进展:新药物与新技术的应用
上一篇这类人群要注意,冠心病离你越来越近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