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是一类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亚型。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响应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在淋巴瘤分类中扮演着独特的“边缘”角色。本文将对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发病机制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或脾脏的边缘区B细胞,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慢性抗原刺激、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可能参与MZL的发病过程。慢性抗原刺激可导致边缘区B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形成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浸润,进而发展为MZL。此外,部分MZL患者存在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易位,导致B淋巴细胞过度增殖,与MZL的发生密切相关。遗传因素方面,某些HLA基因多态性与MZL的发病风险有关。免疫功能紊乱则可能导致B淋巴细胞凋亡受阻,促进肿瘤发生。
临床表现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MZL可累及淋巴结、脾脏、胃肠道、肺、皮肤等多个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淋巴结受累时,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质地较韧,活动度可。脾大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脾功能亢进表现。胃肠道受累时,可出现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等症状,部分患者以急腹症起病。肺受累时,可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需与肺炎、肺结核等鉴别。皮肤受累较为罕见,表现为皮肤结节或斑块。
诊断要点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特别是淋巴结活检。病理特点为边缘区B细胞浸润,形成“洋葱皮”样结构,伴有散在的中心母细胞。免疫组化方面,MZL细胞表达CD20、CD79a、Bcl-2等B淋巴细胞相关抗原,而CD5、CD10、CyclinD1等T细胞或中心母细胞相关抗原阴性。此外,部分MZL患者可伴有IgH易位,可通过FISH检测明确。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等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和疗效监测。骨髓穿刺、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等检查有助于判断分期和预后。
治疗方案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肿瘤分期、受累部位等因素。对于早期、局限性病变可,采取手术切除联合放疗,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对于晚期、多部位受累的患者,以全身化疗为主,常用方案包括R-CHOP、R-CVP、R-BAC等。近年来,以CD20单抗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在MZL中显示出良好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对于部分难治/复发患者,可考虑参加新药临床试验,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淋巴瘤分类中扮演着“边缘”角色。深入认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MZL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MZL的病因、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
裴雪娇
吉林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