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中医学分类:积聚、症瘕与黄疸

2025-04-15 03:24:17       4次阅读

原发性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危害性极大,不仅因为它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因为其病理特性和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在中医学中,肝癌被归为积聚、症瘕、黄疸、鼓胀、胁痛等范畴。本文将详细阐述肝癌的中医学分类,并探讨其病理机制。

肝癌的定义与分类

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细胞来源,肝癌主要分为肝细胞癌(HCC)、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其中,肝细胞癌约占80%-90%,是最常见的类型。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具有起病隐匿、潜伏期长、高度恶性、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

在中医学中,肝癌的病理机制与积聚、症瘕、黄疸等病症密切相关。积聚指的是体内气血、痰湿等病理产物的异常积聚;症瘕则是指肿块的形成,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黄疸则是指胆汁外溢,导致皮肤和巩膜黄染的病症。

肝癌的中医学机理

肝癌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其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痰湿瘀滞有关。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疏泄和储藏血液,调节气机。当肝气郁结、肝血瘀滞时,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积聚和症瘕的形成。脾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湿,当脾虚湿盛时,水湿内停,形成痰湿,进一步加剧气血瘀滞。肾藏精,主水,当肾气不足时,水湿代谢失调,也会导致痰湿内生。

肝癌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分类

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肝痛、上腹部肿块、进行性消瘦等。在中医学中,这些症状与积聚、症瘕、黄疸等病症相对应。肝痛与胁痛相对应,表明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上腹部肿块与症瘕相对应,表明肿块形成,气血痰湿瘀滞;进行性消瘦与鼓胀相对应,表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肝癌的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肝癌的原则是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主要治疗原则包括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疏肝解郁可以缓解肝气郁结,促进气血运行;健脾化湿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减少痰湿的生成;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滞;清热利湿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减轻黄疸症状。

结语

肝癌作为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其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中医学通过积聚、症瘕、黄疸等分类,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了解肝癌的中医学分类和病理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柏凯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

下一篇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的心理调适
上一篇免疫治疗在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