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作为一种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常被诊断为晚期,因此预后往往不佳。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但这些方法往往效果有限。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免疫相关性胰腺炎。本文将重点探讨ICIs治疗胰腺癌时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与治疗策略。
免疫相关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免疫相关性胰腺炎是ICIs治疗胰腺癌时可能出现的一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患者在接受ICIs治疗时,若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水平升高,需考虑是否为免疫相关性胰腺炎所致。然而,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的升高并非特异性指标,还可能与多种非免疫相关因素相关,例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肠梗阻、胃轻瘫、恶心及呕吐、糖尿病等。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需排除这些非免疫性因素。
对于轻度无症状的患者,若能排除其他原因导致淀粉酶和(或)脂肪酶升高的可能,并经过临床评估认为胰腺炎症状不明显,可以考虑继续ICIs治疗。这是因为轻度的免疫相关性胰腺炎可能不会对患者的整体状况造成显著影响,而且中断ICIs治疗可能会降低治疗效果。
对于中度至重度淀粉酶和(或)脂肪酶升高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更详细的诊断评估。腹部增强CT或MRI/MRCP检查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的重要手段。一旦确诊为免疫相关性胰腺炎,需暂停ICIs治疗,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
免疫相关性胰腺炎的治疗
对于3级胰腺炎患者,建议暂停ICIs治疗,并给予激素治疗,如泼尼松或甲泼尼龙,剂量为0.5-1mg/kg/d。待症状缓解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重新开始ICIs治疗。激素治疗可以有效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胰腺炎的症状。
对于4级胰腺炎患者,则需要永久停用ICIs,并给予更高剂量的激素治疗,如泼尼松或甲泼尼龙,剂量为1-2mg/kg/d。同时,需要进行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液体补充、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疼痛管理等。
免疫相关性胰腺炎的病理机制
免疫相关性胰腺炎的病理机制与ICIs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ICIs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和CTLA-4,解除T细胞的抑制状态,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然而,这种增强的免疫反应有时也可能攻击正常组织,包括胰腺,引发胰腺炎。
免疫相关性胰腺炎的预防
尽管目前缺乏针对免疫相关性胰腺炎的预防策略,但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的风险:
在ICIs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胰腺功能和淀粉酶水平。
在ICIs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胰腺功能和淀粉酶水平。
对于有胰腺炎风险的患者,考虑使用预防性激素或其他免疫调节剂。
总结
ICIs治疗胰腺癌时,免疫相关性胰腺炎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出现淀粉酶和(或)脂肪酶升高的患者,需要仔细鉴别诊断,排除其他非免疫性因素。确诊为免疫相关性胰腺炎后,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暂停ICIs治疗、激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通过合理的药物管理和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免疫相关性胰腺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免疫相关性胰腺炎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
凌小平
衡阳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