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将详细介绍多模态MRI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其形态学特征和代谢特性的揭示。
首先,脑胶质瘤的症状多样,包括头痛、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以及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运动障碍等严重症状。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神经外科是就诊的主要科室,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对脑胶质瘤进行诊断。
在体格检查中,生命体征检查可能发现呼吸频率偏快、脉搏偏快、血压偏低等情况,这些都是颅内出血的体征。眼底检查可以观察到视乳头充血、水肿,提示视乳头水肿的存在。神经系统检查则包括对神志状况、颅神经、运动、感觉、浅反射、深反射和病理征的评估,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胶质瘤的关键。头颅CT可以判断病变部位,评估肿瘤的性质和是否存在水肿及占位效应。低级别脑胶质瘤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脑内病灶,而高级别脑胶质瘤则表现为低密度或不均一密度的混杂病灶,占位效应明显,肿瘤周围有水肿。含有少突成分的胶质瘤在CT上可能表现为散在斑片状钙化。
常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术前诊断时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低级别脑胶质瘤在MRI平扫上表现为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一般不强化。而高级别脑胶质瘤在MRI平扫上表现为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可伴囊变、出血。
多模态MRI序列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及磁共振波谱(MRS),能反映脑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功能及代谢状况。在弥散加权成像中,高信号区域提示细胞密度大,代表高级别病变区。灌注成像中,高灌注区域提示血容量增多,多为高级别病变区。磁共振波谱中,胆碱和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比值升高,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对于临床诊断怀疑脑胶质瘤,拟行活检的患者,有助于确定病变中代谢活性最高的区域。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代谢活性接近或高于正常脑灰质,而低级别脑胶质瘤往往低于正常脑灰质。氨基酸代谢活性一般高于正常脑组织。
脑电图检查对于伴有癫痫发作的脑胶质瘤患者至关重要,可以确诊并明确癫痫灶位置。脑胶质瘤伴有癫痫发作患者,可能出现尖波、棘波、棘慢波、尖慢波等异常波。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金标准,能够在切除后确定病变的细胞类型,有助于诊断和后续治疗。WHO分级为I级,则提示为良性,为Ⅳ级提示高度恶性,数字越大,恶性程度越高。I-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III-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
分子病理学检查在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基础上提供分子遗传学变异情况,有助于判断预后好坏,并协助选择治疗方案。目前推荐检测的分子标记物有IDH、ATRX、lp/19p、CDKN2A/B、TERT、EGFR、H3K27、H3G34等。
在鉴别诊断方面,颅内转移性病变与脑胶质瘤有相似的症状,但两者在影像学表现和代谢活性上存在差异。颅内转移性病变往往有其他部位的肿瘤病史及原发疾病症状,如肺癌患者有呼吸道症状。头颅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总结来说,多模态MRI技术在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提供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和代谢特性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模态MRI技术有望为脑胶质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希望。
刘东杰
石家庄平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