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胃癌治疗领域迎来了一系列创新疗法和药物研究的新突破。本文将聚焦于FGFR抑制剂和KRAS G12C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探讨胃癌治疗的未来方向,并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一、胃癌治疗的新进展
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癌症之一,其治疗策略一直在不断进化。近年来,胃癌二线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中国团队牵头的多项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选择。
1. 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的新突破
FRUTIGA研究(III期临床试验)证实,中国原研药物呋喹替尼(VEGFR 1/2/3抑制剂)联合紫杉醇用于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二线治疗,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该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医学》并在2024年ASCO年会上发布,主要发现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显著延长,以及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显著提升。该方案已被纳入2024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成为中国晚期胃癌二线治疗的新标准。
2. Claudin 18.2 ADC药物崭露头角
针对Claudin 18.2高表达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在临床试验中展现潜力。例如,Zolbetuximab(Claudin 18.2 ADC)在III期研究中使Claudin 18.2高表达患者的中位OS延长至14.3个月。国内团队也在开展相关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后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33%,疾病控制率(DCR)达70%,为Claudin 18.2阳性患者提供了新希望。
3.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深化探索
双免疫联合治疗CheckMate 648研究显示,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在PD-L1 CPS≥10患者中OS达17.4个月,成为二线治疗的重要选择。抗HER2治疗方面,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仍为HER2阳性患者的标准方案,但耐药机制及联合策略的探索持续进行。此外,FGFR抑制剂、KRAS G12C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针对特定分子亚型患者的疗效值得期待。
二、挑战与未来方向
胃癌治疗面临的挑战包括肿瘤异质性、微卫星稳定(MSS)状态及免疫微环境抑制,这些因素仍是治疗耐药的关键因素。精准治疗方面,基于多组学(如ctDNA动态监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将成为研究热点。同时,中国原研药物如呋喹替尼正开展全球多中心研究,旨在为全球患者提供更优方案。
三、总结
胃癌二线治疗已进入“精准联合”时代,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的获批、Claudin 18.2 ADC的突破及免疫治疗的优化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方案,并推动中国创新药物走向国际。在临床实践中,多学科协作(MDT)和临床试验参与仍是提升疗效的重要策略。合理用药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的关键,需要医生、药师和患者共同努力,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郭春花
南阳市中医院新华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