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它是成人中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至4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识别和清除病原体、肿瘤细胞等。B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然而,在某些情况下,B淋巴细胞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形成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部分DLBCL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肿瘤史、某些遗传综合征等。此外,一些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也与DLBCL的发生有关。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HIV等,可诱发B淋巴细胞的恶性转化,增加DLBCL的发病风险。
免疫异常:免疫功能低下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器官移植受者、HIV感染者等,容易发生淋巴瘤。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辐射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DLBCL的发病风险。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贫血、血小板减少等。DLBCL可侵犯多个器官和组织,如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导致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DLBCL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需要对淋巴结、肿块等组织进行活检,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分子遗传学等检测,明确诊断和分型。此外,还需要进行全身评估,如骨髓穿刺、PET-CT等,了解病变范围和预后。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目前,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是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对于部分难治性或复发性DLBCL,可尝试新药、新疗法,如CAR-T细胞治疗、双特异性抗体等。
总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加强病因预防和高危人群的筛查,对于降低DLBCL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张菁
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