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首次将慢性疼痛作为独立的疾病列入分类目录。根据国际疼痛学会定义,慢性疼痛病程较长,一般超过3个月。其中,慢性骨骼肌肉疼痛是指源于肌肉、骨骼、关节、肌腱或相关软组织的慢性疼痛。这种疼痛可由过度运动、创伤及自身基础疾病等原因引起。其包括常见的慢性关节痛、颈肩痛、腰背痛、肢体疼痛、脊柱相关疼痛、纤维肌痛及肌筋膜炎等。据统计全球目前发病率达到了35%。据估计,在我国有约1亿人饱受慢性疼痛的困扰,严重影响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旨在介绍慢性骨骼肌肉疼痛的分类及诊断,以期读者能够初步认识该疾病。
依据国际疼痛学会提出的分类方式,慢性骨骼肌肉疼痛可以分为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和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两大类,其中后者临床更为多见。
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是指由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因素共同导致的肌肉、骨骼、关节或肌腱的慢性疼痛,伴有明显的情感障碍(焦虑、愤怒沮丧或抑郁情绪)或功能障碍(干扰日常活动和社交)。
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是指由躯体损伤、局部或全身病因,自发的或运动诱发骨骼(包括脊柱与关节)、肌肉、肌腱或相关软组织的慢性疼痛。其病因包括三方面:1.持续性炎症引起的疼痛:自发的或运动诱发的以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疼痛,包括对疼痛刺激敏感性增加;2.结构改变相关的疼痛:指由于骨骼(包括脊柱与关节)或肌腱的解剖学结构改变引起的慢性疼痛,包括局部肿胀、痛觉超敏或运动功能受限等;3.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指与外周或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骨骼(包括脊柱与关节)、肌腱或肌肉的慢性疼痛,包括运动功能改变和感觉功能改变引起的疼痛。
除了国际疼痛学会的分类方式,还可以根据发病部位分为骨骼疼痛、肌肉疼痛、肌腱韧带疼痛、关节疼痛等,具体分类如下:
骨骼疼痛:其最常见的原因是骨折等损伤。如骨质疏松症、和相关的脆性、创伤性骨折等。通常是隐痛、刺痛或钝痛。
肌肉疼痛:产生的原因有肌肉损伤、自身免疫反应等导致肌肉组织血流减少、肌肉痉挛和激痛点形成等。疼痛程度通常没有骨痛剧烈。
肌腱和韧带疼痛:由损伤引起,包括扭伤等。当活动或者拉伸损伤部位时,疼痛通常会加剧。
关节疼痛:炎症是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疼痛程度从轻微到严重,在活动关节时会加重。
脊柱源性疼痛:由脊柱及其附件的退行性改变导致,如腰背痛、颈肩痛、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柱畸形等。
多部位疼痛:往往是一些结缔组织疾病的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纤维肌痛则是全身对称性、弥漫性疼痛,持续在3个月以上,伴有睡眠障碍、躯体僵硬感、疲劳、认知功能障碍等。骨质疏松导致的疼痛也会涉及到多个部位。
总而言之,长痛不如短痛,虽不锥心,却能附骨。虽然慢性骨骼肌肉疼痛多数情况下并不十分剧烈,但长期的疼痛会时时刻刻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明晰定义能够帮助及时发现并诊断,准确合理的分类有利于针对性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慢性骨骼肌肉疼痛的定义及分类,希望帮助读者建立对于该疾病的初步认知及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8) [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 24(12):881-887.
[2] 吕岩, 程建国, 樊碧发, 等. ICD-11 慢性疼痛分类中文编译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8, 24(11):801-805.
[3] 宋学军, 樊碧发, 万有, 等. 国际疼痛学会新版疼痛定义修订简析[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0, 26(9):641-644.
文字作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