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明确的慢性背痛的器质性病理学依据以及许多药物治疗的无效性,引起了对慢性背痛研究和治疗的多学科态度。慢性背痛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种心理生理和心理社会问题,源于身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所有这些因素对治疗都很重要。
1.心理因素
第一个描述背痛的心理因素的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理论上讲,精神分析学家将背痛描述为转换性神经官能症、抑郁等价物或软骨功能减退反应[1],即疼痛是一种转换性神经症,是在满足“被禁止的愿望”和惩罚之间妥协的结果。有人提出[2]在“疼痛倾向”个体中,疼痛的存在通常不需要外周刺激或伤害感受。他认为,疼痛可能会在精神生活的调节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疼痛倾向的人有几个主要特征,包括:(a)内疚感突出;(b)有痛苦、失败和对成功的不容忍的历史;(c)没有实现的强烈攻击性驱动;(d)在失去或威胁失去时产生疼痛。因此,慢性疼痛被视为未解决的精神疼痛的躯体表达。
又有人提出起源不明的疼痛应被视为抑郁性心境障碍的一种特殊变体[2]。疼痛倾向性疾病有许多临床特征,其中包括否认冲突、缺乏主动性、不活动、无法享受社交生活、休闲或性生活,失眠、需要情感、需要依赖、抑郁情绪以及以抑郁、酗酒和慢性疼痛为特征的家族史。
2.家庭因素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稳态系统,其中每个成员的功能是相互依赖的[3]。家庭系统理论提出的一个特殊问题是,它坚持一个循环因果关系的模型,这是很难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来检验。
症状被认为在家庭系统中起着特定的作用。有人[4]认为,家庭变动产生的情绪压力对身体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情绪压力主要源于交流互动。患者的症状满足其他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例如,投射识别,通过症状避免冲突)。症状可能随机出现(例如急性疼痛),如果它们通过替罪羊机制或投射满足家庭成员的对象相关需求,则可能演变为慢性疼痛问题。这些需求将导致随后的症状强化,随后的“病态角色内稳态”可能会稳定家庭。家庭互动的僵化可能导致心身疾病的发作。在情感过度参与的家庭中,情感危机的躯体失代偿可能导致心身综合征的发展[5]。
参考资料:
[1] Blumer D, Heilbronn M. Chronic pain as a variant of depressive disease: the pain-prone disorder. J Nerv Ment Dis. 1982 Jul;170(7):381-406.
[2] ENGEL GL. Psychogenic pain and pain-prone patient. Am J Med. 1959 Jun;26(6):899-918.
[3] JACKSON DD. The question of family homeostasis. Psychiatr Q Suppl. 1957;31(Suppl 1):79-90. PMID: 13485227.
[4] Weakland JH. "Family somatics"--a neglected edge. Fam Process. 1977 Sep;16(3):263-72.
[5] Meissner WW. Family process and psychosomatic disease. Int J Psychiatry Med. 1974 Fall;5(4):411-30.
文字作者: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