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卫生健康委,各有关单位:
现将《2020年北京市妇幼健康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3月9日
2020年北京市妇幼健康工作要点
2020年北京市妇幼健康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围绕健康中国及健康北京行动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统筹推进保安全、促发展,抓改革、补短板,强监管、防风险,推动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生命周期妇幼健康服务,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获得感。
一、做实规划,加强妇幼健康体系建设
(一)落实规划指标。开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两纲”)及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卫生健康领域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评估,针对婚前医学检查、孕期贫血、出生低体重等薄弱指标,实施针对性干预,确保“两纲”及“十三五”规划指标达标。
(二)编制“十四五”规划。结合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及行动计划,开拓国际视野,分析新时期妇幼健康在妇女儿童健康需求、体系网络、人才队伍、服务能力、信息支撑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规划“十四五”北京妇幼健康服务体系、重点指标、重大项目和重要任务,完成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卫生健康领域内容和指标编制。
(三)推进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完善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探索建立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机制,促进保障与激励相结合。将妇幼健康重点内容融入市卫生健康委绩效综合评价,开展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及星级评价,推动妇幼保健机构进一步健全保健与临床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建筑面积、科室设置、公共卫生人员及经费保障达到国家标准,加强输血科(血库)、儿科(新生儿科或病室)、急诊科等建设。各区妇幼保健院建设完成中医诊疗科室和体验区,提升中医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市、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侧重基层能力提升结果,完善评估标准。制定《北京市“三名”下基层工作制度》及评价标准,依托北京市优质医疗资源,发挥30个产科、新生儿科基层服务点作用,通过组建妇幼健康服务联合体、专科联盟等,带动全市妇幼危重救治能力水平提升。加强18家妇幼保健专科建设。开展社区规范化门诊升级及抽查工作,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妇幼保健项目。
二、坚守底线,深入实施母婴安全保障筑基行动
(五)标化基本服务。优化区域母婴安全评价,对各区需要提升的指标及时预警。健全北京市产科质量控制专家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助产新上岗人员考核标准》,标化助产人员新上岗考核,标化产科分娩过程中导致孕产妇死亡主要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抢救管理制度,实现全市同质化管理。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和新生儿转运地方标准,标化新生儿窒息复苏师资培训,实现16区全覆盖。
(六)加强协作支撑。加强多学科服务团队及快速反应团队建设,强化产儿科合作。规范院前急救,标准化转运流程,开展急救人员骨干培训。优化新生儿转运暖箱配置,提高转运效率和抢救成功率。发挥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网底作用,开展母婴安全“五知五会”社会面宣传,提高知晓率。
(七)推广优质服务。推进孕产妇心理保健、孕期营养门诊、生育咨询等服务,扩大覆盖面,对孕产妇进行个性化“一对一”健康指导及干预。积极推广分娩镇痛、新生儿基本保健及袋鼠式护理等优质服务。试点推进出生“一件事”一站式办理,提高群众获得感。
三、精准施策,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八)优化一级预防。有效落实北京“绿芽行动”,联合妇儿工委办公室、民政、财政等部门,深入推进婚前与孕前保健工作专项行动,大力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广泛传播“六应该六知晓”核心信息,落实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六统一”管理要求,加强人员配备,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大力提高婚前保健、孕前保健覆盖面。
(九)加强二级预防。落实相应技术规范,根据新技术进展及应用要求,优化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路径及转会诊指征。加强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管理。在胎儿医学领域,开展多学科病例研讨,推进多学科合作,逐步建立产前、产后、新生儿救治链条式服务流程。
(十)推进三级预防。开展6家儿童听力诊断机构及7家耳聋基因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完善300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6岁儿童残疾筛查,强化筛查阳性儿童服务管理,加强16家复筛机构复筛人群随访及13家诊断机构信息管理。
(十一)强化综合施策。建立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机构间合作,促进社会组织参与,推进北京市消除三病母婴传播工作。创新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建立政府保基本、个人保补充、多元广参与的出生缺陷保障机制。做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继续实施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
四、做细做实,提升妇幼健康服务内涵
(十二)规范儿童保健服务。开展针对婴幼儿营养、体格发育、心理行为等适宜技术服务。落实《北京市儿童营养均衡计划》,重点规范儿童营养门诊建设,依托各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提供儿童营养门诊服务,在5家机构开展儿童营养厨房建设试点。推进儿童眼及视力、心理和口腔三大保健服务,16区全面推广0-3岁儿童口腔保健,强化儿童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管理,开展高危儿童心理发育筛查与监测。开展全市爱婴医院复核。完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综合评价标准。开展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管理经验交流。实施托幼机构新上岗卫生保健人员线上培训,提高覆盖率。
(十三)拓展妇女保健服务。开展妇女系统保健服务模式试点。开展青少年健康营地建设,进校园开展16次青春期保健大讲堂。开展全市青少年健康状况调研与评估,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遴选确定6家更年期专家工作室,打造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加强两癌筛查组织、宣传、质控、转诊、随访,提高两癌筛查覆盖率、疾病检出率及早诊率。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辅助生殖技术规划,开展辅助生殖机构质量控制及飞行检查,维护和规范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市场秩序,提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管理水平。推动落实基本避孕服务,促进生殖健康服务融入妇女健康管理全过程。开展计划生育技术岗位练兵,开展流产后关爱服务经验交流。
(十四)加强妇幼信息化建设。强化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推进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工作。完善北京市妇幼急危重症远程医疗协同体系。协助信息化部门打通妇幼保健、计划免疫信息系统,促进助产机构出生医学证明和免疫数据互联互通。
(十五)广泛开展健康宣传。围绕母婴健康、婚前孕前保健、儿童健康等妇幼全生命周期重点内容举办宣传活动。举办第三届北京市妇幼健康科普大赛和健康周妇幼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公众号等形式,搭建孕产妇健康素养“五知五会”问卷评估平台及婚孕检“六应该六知晓”线上宣传平台,研发儿童健康素养“八知八会”、辅助生殖核心十问等核心信息。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开展线上孕妇学校。
(十六)加大行风建设力度。发挥党建工作在妇幼健康行业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妇幼行风建设。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妇幼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